灯盏细辛(灯盏花)
本品原为云南民间草药。以灯盏花之名始载于《滇南本草》,并记述:“灯盏花,性寒,味苦,治小儿脓耳,捣汁滴入耳内。”该草药在云南民间使用历史悠久,并为苗族、壮族的民间用药,民间应用中包括治疗风湿疼痛和瘫痪。年云南医务工作者开始重视该药治疗瘫痪的经验,经科研和临床验证,认为灯盏细辛的提取物对闭塞性脑血管病所致瘫痪有一定疗效,并首次收载于《中国药典》年版一部中。
灯盏花、灯盏菊、细辛草《滇南本草》,双葵花、东菊( 《云南中草药选》,灯盏草《全国中草药汇编》。
本品为菊科植物短葶飞蓬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的干燥全草。
常见于海拔-的中山和亚高山开旷山坡,草地或林缘。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楚雄州大姚县、双柏县、吕合镇、永仁县、安宁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野)、下关镇、邵通市(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野)。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杂质,晒干。
本品长15~25cm,根茎长1~3cm,直径0.2~0.5cm;表面凹凸不平,着生多数圆柱形细根,直径约0.1cm,淡褐色至黄褐色。茎圆柱形,长14~22cm,直径0.1~0.2cm;黄绿色至淡棕色,具细纵棱线,被白色短柔毛;质脆,断面黄白色,有髓或中空。基生叶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倒卵状披针形、匙形、阔披针形或阔倒卵形,长1.5~9cm,宽0.5~1.3cm;黄绿色,先端钝圆,有短尖,基部渐狭,全缘;茎生叶互生,披针形,基部抱茎。头状花序顶生。瘦果扁倒卵形。气微香,味微苦。
以根茎粗壮、细根多、色绿黄者为佳。
辛、微苦,温。归心、肝经。
活血通络止痛,祛风散寒。用于中风偏瘫,胸痹心痛,风湿痹痛,头痛,牙痛。
水分不得过12.0%(通则第二法)。
总灰分不得过15.0%(通则)。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8.0%(通则)。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7.0%。
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野黄芩苷(C21H18O12)不得少于0.30%。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