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上品记载有细辛的性味及主治,云∶"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
《别录》补充云∶"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鼾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本经》及《别录》所述之病证均属寒凝气滞,或寒邪与痰饮水湿相搏结而成。其所记之主治且多谧美不实之词,《本草经疏》曾批判说∶"其曰久服明目,利九窍,必无是理,盖辛散升发之药,岂可久服哉。"可见,细辛的主要功能是辛温发散与通阳化饮。
(一)用于寒饮证
《本经》说细辛"主咳逆",《别录》补充说∶"破痰,利水道,开胸中",可见,其咳逆的因是痰饮阻肺而致。经方中用治寒饮阻肺的方剂达8首,其中有1首为方后加减所用。
《伤寒论》云∶"伤寒心下有心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金匮》亦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中即使用了细辛。其使用细辛的目的有三∶
1.与干姜、五味子相配,温肺化饮而止咳喘;
2.配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发越水气,这也是小青龙汤能够治疗溢饮的原因,是《别录》言其"利水道"的具体体现;
3.协助干姜、半夏温化饮,所以小青龙汤还可以治疗"妇人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金匮》)以及"干呕"等证,这也是《别录》说细辛"温中下气"的具体含义。
具有此相似结构的还有小青龙加石膏汤,加石膏的目的是治疗饮郁化热的烦躁证。是方寒热并用,一方面散寒化饮,一方面清热除烦,二者并行不悖。这种配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非医中之圣,谁能为之。
若胸满气滞较盛,可将小青龙加石膏汤以厚朴、杏仁、小麦易桂枝、芍药、甘草,可加强其理气降逆的作用,这便是厚朴麻黄汤。
若咳痰较盛,喉中有水鸡声音,可用细辛与射干,麻黄、生姜、紫苑、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相配,方名射干麻黄汤。
表寒较轻的痰饮咳喘证,可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疗;
兼有呕吐者加半夏,方名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
兼有形肿者加杏仁,即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兼挟胃热上冲而见面色如醉状者,再加大黄,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此外,真武汤方后云∶"若咳者,加五味子半斤,细辛一两,干姜一两。"由此可见仲景治寒饮阻肺的咳喘证,最喜用细辛与五味子、干(生)姜相配,寒邪阻遏较甚加麻黄、桂枝;挟热者,配石膏;胸满者配厚朴;痰阻咽喉者配射干。
寒饮之邪停于其它部位的有时亦可应用细辛。除上述小青龙汤治溢饮用细辛外,还有一方。《金匮》云∶"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其用细辛一可助附子扶阳散寒,一可助麻黄桂枝生姜辛散通阳而化饮。阳复饮化,其病自己。这是饮停于胃,阳气不足重证的治法。若病证较轻,可直接用细辛与半夏相配温胃降逆散寒化饮,方如白术散后加减云∶"心烦、吐痛,不能食者,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即其例也。
(二)用于痹证
《本经》说细辛主"风湿痹痛",但在一般情况下,仲景治痹证并不使用细辛,只是在寒邪滞留较久时才用细辛散寒通经。如治疗风湿表虚的防已黄芪汤方后加减云∶"下有久寒者,加细辛三分。"说明细辛配防已黄芪能够益气祛风湿,通经止痛。
令人大开眼界的是仲景还将细辛用于血虚寒凝的四肢厥冷证。《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用当归芍药养血通痹,细辛桂枝通草温经通痹。说明细辛与归芍相配,辛润而通,可用于血虚寒凝的手足厥冷或痹证。本方之用细辛,亦体现了《别录》说细辛主"血不行"的作用。后世独活寄生汤即在此启发下产生,叶天士的辛润通络法也发端于此。
《伤寒论》云∶"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荣萸生姜汤。"细辛在此方与吴茱萸生姜可相须而用,更增其温经散寒通痹之力。可见细辛用于风湿痹证可与防已相合,寒痹可与桂枝相须,血虚者与归芍同用。仲景用细辛治癖虽仅三方,却展示了风湿及血虚痹证的治疗方法。
(三)用于表寒证
《本经》说细字主"头痛脑动",此头痛脑动实际是风寒之邪侵袭所致,仲景据此用细辛来驱除在表之寒邪。这样的方剂共计二方。
一是侯氏黑散,本方适用于风寒之邪外袭而引动内风之证,此证必须表里同治,其用细辛的目的,沈明宗说本方"防风菊花细辛桂枝祛风散邪",颇中肯綮。
仲景对细辛散寒的认识是深刻的,它同一般散表寒之药不同,它能够入里搜剔少阴之寒达表而出,所以仲景治疗太少两感证多喜用细辛。《伤寒论》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其中细辛既能助麻黄以发表,又能协附子以温里,鼓舞少阴之阳气驱邪外出。本方配伍简洁而严密,有巧夺天工之妙,钱潢说∶"麻黄发太阳之汗,以解其在表之寒邪。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其命门之真阴,又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三者合用,补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四)用于里寒证
仲景不囿于《本经》的论述,而见根据临床实践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前人的认识。仲景将细辛用于里寒之证,就是对《本经》发展的实例之一。用于里寒证的方剂共三个,由于配伍不同,可以治疗蛔厥、寒实积滞及寒气厥逆证。
其一是乌梅丸,其用细辛配合附子、干姜、蜀椒、桂枝,其用细辛的目的。一是用其辛热温其脏寒;一是鱿得辛则伏,以细辛之辛来安蛔。
其二是大黄附子汤,《金匮》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此乃熟实凝结之症。方用细辛协相附子温里散寒而止痛,与大黄寒泄下,并行不悖。程云来说的"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这一认识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其三是赤丸方,赤丸主治"寒气厥逆证",此厥乃阴寒之气上逆所致,故用细辛臣乌头,以散其寒,配合苓、夏降逆化湿。诚如尤在泾所说∶"寒气厥逆,下焦阴寒之气厥而上逆也。茯苓,半夏降其逆;乌头、细辛散其寒……"。尤氏确切地指出了细辛的作用。
细辛在经方中的剂型很全面,既入汤剂,亦入丸散之剂。汤剂为多,其用量入汤剂者大部分是三两,少者是二两。只有加减二方用细辛者,一方一两,一方三分。
现代用量一般为1~3克,亦可适量外用。因其辛散而热,故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等,均应忌用。《本草别论》云∶"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七,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故本品用量应严格掌握。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