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手足经为一经,一气所化,手经为同名足经之延伸与外候,足经为同名手经之内主。足经属地,阴之性,与手六经性质不同。那么同名的足六经和手六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同名的手足经统一在相同性质的阴阳气之下,同名手经为同名足经的延伸与外候,同名足经为同名手经之内主,这对于深刻理解十二经脉中同名手足经之间的关系,对于开拓思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意义非常重大。
同名手足经为一经的根据有三:①《素问·太阴阳明论》:“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②《灵枢·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③《黄帝内经太素》:“手太阴阳明有病,宜疗足太阴阳明,故曰下取之;足太阴阳明有病,宜疗手太阴阳明,故曰高取之。”同气相通,同气相求,同名手足经分应天地,分主人体上下内外、肢节脏腑,然又为一体。以手足阳明经为例,二者同为阳明之气所化,统一在阳明气之下,手阳明经为阳明气之外化而主外肢节、官窍,足阳明经为阳明气之内化而通胃家。阳明气外化在头面、肩背,内化以应胃大小肠之变,一也。
这样的认识对于理解《伤寒论》中相关条文很有帮助,如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汤方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及“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病的特征性部位是“头项”,而“肩背”部位为阳明病的特征性部位,但是从经脉循行上看,肩背部和足阳明胃经的循行无关,而是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过的重点部位。如拘泥于《伤寒论》六经为足六经,同名手足经又非统一在一气之下,那么葛根汤所主治的阳明病无论如何不会出现“项背强几几”的特征性病症。故手足阳明经本为一经,同气相通,葛根汤方证为同名手足阳明经内外之病,故既可见外病之肩背疼痛,又可见内病之下利腹痛。另如太阳病之太阳伤寒证,除了常见的头项部疼痛外,还容易引起肩臂后外侧的疼痛,如急性落枕、颈椎病等引发的肩背、上臂疼痛僵硬症状,此部位乃是手太阳经循行所过的重点部位,而非足太阳经所过,手足太阳经同气相通,肩臂后外侧皆太阳气分布之处,急性落枕、颈椎病引起的颈项、肩背、上臂疼痛皆可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治疗。
同名之手足经为一经,具体如下:手足厥阴经,皆天地厥阴之气所化,名为厥阴气手经、厥阴气足经,二者本为一气一经,通也,天地、上下与内外之别;手足太阴经,皆天地太阴之气所化,名为太阴气手经、太阴气足经,二者本为一气一经,通也,天地、上下与内外之别;手足少阴经,皆天地少阴之气所化,名为少阴气手经、少阴气足经,二者本为一气一经,通也,天地、上下与内外之别;手足少阳经,皆天地少阳之气所化,名为少阳气手经、少阳气足经,二者本为一气一经,通也,天地、上下与内外之别;手足阳明经,皆天地阳明之气所化,名为阳明气手经、阳明气足经,二者本为一气一经,通也,天地、上下与内外之别;手足太阳经,皆天地太阳之气所化,名为太阳气手经、太阳气足经,二者本为一气一经,通也,天地、上下与内外之别。
总之,手三阴三阳经循行皆身半以上,天之位;足三阴三阳经皆过腰腹,地之位。此天地赋予经络之根本属性,亦为中医生理病理不变之规矩。三阴三阳,是以人为本,在天地范围之内说理的工具,而高于三阴三阳之上者,为天地。故二者之间,《内经》中以先天地后阴阳为不变之序。天地之间又以天为尊,万物生命变化,随天之动而动,一切动之因皆本于天,“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此为常”。阴阳为识人身之法眼,天地为识阴阳之法眼,天为识天地之法眼,天之上则不可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