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宣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着力在调优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做强主导优势产业上做文章,在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改革等方面下功夫,农业转型升级进程明显加快,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
年,全市落实粮播面积万亩,实现粮食总产8.1亿公斤,建成年出栏头以上规模养殖场个,万头以上猪场45个,辐射带动全市出栏肥猪万头,发酵火腿6.2万吨,精深加工3万吨,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亿元以上,增6.5%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0元以上。
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农业结构加快优化。以大宗农产品优质化、小众农产品适度规模化、特色农产品高端精品化为方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坚持全市“一盘棋”,聚焦绿色蔬菜、优质水果、道地药材3大高效经作产业,打破乡(镇、街道)行政区域界线,连片布局落水、热水等乡镇为重点的35万绿色蔬菜产业带,务德、龙场等乡镇为重点的13万亩优质水果产业带,西宁、田坝等乡镇为重点的8万亩中药材产业带,改造提升特色经作示范园50个,巩固特色经作百亩核心示范片片,打造千亩示范片5个以上,辐射带动全市万亩特色经作快速发展,实现特色经作产值40亿元以上。扎实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推动形成“从饲料、猪种、养殖、屠宰、肉联到火腿加工、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实现生猪产值58.59亿元,火腿产值亿元。
强化技术和物质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紧盯把宣威市打造为高端食品基地目标,打好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快设施农业推广利用,注重适应山坡地、小块地农机推广运用,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效能进一步提高。累计打造绿色、有机认证产品40个、“绿色食品牌”基地30个,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步伐加快。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方式加快转变。坚持“外引内培、扶优扶强”原则,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建设、打造“绿色食品牌”、产业扶贫提质增效、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进培育德康、云淀、龙津、坤太、金福食品、农硕等一批龙头企业,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现全市农业龙头企业58家,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曲靖市级龙头企业8家、宣威市级龙头企业7家,基本实现每个主导优势产业均有2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配套的农产品加工格局,精深加工水平有所提高。全力打好“绿色食品牌”。充分挖掘宣威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的差异性,大力发展蔬菜和水果小包装、中药材配方颗粒、生猪规模化养殖与深加工,加强“宣威火腿”“宣威土豆”“龙场苹果”“东山法着酒”“倘塘黄豆腐”等知名品牌保护,打造具有宣威元素、国内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累计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8个。龙津“灯盏细辛”、云淀淀粉荣获全省“十大名品”称号,浦记火腿、云淀淀粉、太坤调味品厂获评云南省绿色食品“20佳创新企业”,包揽了曲靖市的全部荣誉。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全市农村村容村貌、村庄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不断推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