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伏天,冬病夏治好时机,关于三伏贴, [复制链接]

1#

最简便的“三伏贴”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三伏”的“头伏”、“中伏”、“末伏”这三天是不能错过的。这些天为什么被叫做“伏”,那是因为在“伏”当中,阳气最盛而阴气最弱,阴气被迫“伏藏”的意思。问到“三伏”到底是哪天,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农历的节气,也有人会说“三伏”是和“小暑”、“大暑”相关的,这些都不对,其实我们所说的“三伏”来自于遥远的“夏朝”,在夏朝的“历法”中把夏至开始后的第三个“庚日”定为“头伏”,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这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天。

“三伏天”我们都要干什么?最简便的“三伏贴”

如今在医院都会推出相应的“三伏贴”疗法,这是一种典型的“冬病夏治”的方法,三伏贴又叫做天灸,大概源于清代。贴“三伏贴”的人大多是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感冒的患者。清代的名医张潞就认为在三伏天齐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研磨加入麝香半钱,捣匀,再用姜汁调和,涂抹在肺俞、膏盲、百劳等穴位上,之后要等待6—8小时的工夫,其间如果病人感到穴位处麻、痛均为正常。这样连续涂抹三次,冬季的这些“寒症”病候就可以去除大半了。

注意:

不过贴敷“三伏贴”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饮食上要注意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禁食海鲜、虾等发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久病体弱消瘦病人及有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使用量不宜过大,敷贴时间不宜过长,可以采用日用夜停、夜用日停、今用明停等间歇贴敷法。另外,凡应用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潮红、水泡等过敏现象者应立即停用。

自制补阳“三伏贴”

医院排队贴麻烦,也可以在家自己来做一些药贴,可以起到伏天补阳保健的作用。将半小勺白芥子(大约一两的样子)研磨成细末,撒在胶布上,贴于背部的肺俞穴,对于那些比较容易过敏的人来说,也可以选择白胡椒粉,效果不如白芥子但对皮肤的刺激比白芥子小很多。贴大约半小时取下,将皮肤清洗干净,可以起到调理身体虚寒体质的作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