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冬病夏治三伏贴季节来临,是时候攻克冬 [复制链接]

1#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疗法,是根据《素问》中“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的理论发展而来。其中三伏贴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究其根本,就是将甘遂,细辛,白芥子等中药碾成粉后,用姜汁调成膏状按压成的中药贴,然后再经过辨证选穴后贴上,胶布固定。但之所以称为三伏贴,是必须在头伏中伏末伏第一天开始贴,每10天贴1次。

拿年来说,三伏天为:

头伏10天:年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20天:年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10天:年8月16日-8月25日。

所以今年贴三伏贴的时间就是:年7月17日、27日、8月6日,16日这四天,一般成人每次贴3-6小时,4次为一个疗程,最好连续贴3年。

书中这样描述三伏贴:“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提高卫外功能的效果。”简而言之可以激发人体阳气,提升正气,能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

为什么偏偏要选在三伏天呢?

春夏养阳的原则,说的就是利用三伏天里的热,把人体毛孔张开,来好好吸收药性,冬病夏治可以激发阳气,驱散体内寒气,对治病有着很好的疗效。尤其是在寒冷冬天易复发和加重的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腹泻、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尤其适宜,因为得这类病的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平时怕冷的阳虚体质。

再来看三伏贴的成分:它主要源自清代《张氏医通》,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为基本方:甘遂苦寒,能泻水逐肿,消肿散结;白芥子辛温,能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细辛辛温,能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延胡索辛、苦,温,能活血散瘀,理气止痛。整张方多是取辛温药性来驱寒以鼓舞阳气。

但中医最讲究辩证施治,没有什么药是包治百病的,三伏贴也是如此。如果你是湿热体质,有以下症状,那就不适合使用三伏贴:

w大便燥结、便后肛门灼热感;

w小便短赤,异味重;

w鼻涕或咳痰色黄且质地黏稠;

w舌质红、舌苔干燥、黄腻。

最后,我们再总结一下适合三伏贴的疾病:

w久咳、哮喘、肺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w鼻渊、鼻鼽、喉痹(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w小儿体虚易感冒、反复咳喘(呼吸道感染)者;

w部分骨关节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最后,香港特区肿瘤中心提醒大家,有些人为了追求疗效,即使皮肤出现红肿起泡也舍不得将三伏贴撕下,由于三伏天真的很热,一般人贴药后都会感到局部很热,会发痒,这是属于正常反应,可一旦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请立即就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