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龙,张子彬,庞汐澄,郑筠,等整理讨论
医案:亮亮,男孩,6岁,慢性咳痰喘病史3年
6.21日一诊
主诉:
1、昨天夜里短时间出现喘憋,一度无法呼吸,需要很大力呼气;
2、咳嗽
刻下证:打喷嚏流鼻涕(色白),有痰(色白稀),大便不成形一天1次不臭,纳可,咽部异物感,汗出正常,口中和,不渴喜热饮,精神可。舌淡苔薄白有红点,脉细弱无力(孩子妈妈自己摸)
辨证:病位:太阳少阳太阴;病性:阳;
六经:太阴少阳太阴合病,外邪里饮
方:小青龙去麻黄+半夏厚朴汤+小柴胡加减
柴胡10,黄芩6,桂枝9,五味子6,干姜9,细辛9,炙甘草9,炒苦杏仁9,白芍9,姜半夏12,厚朴9,炒白术15,苏子6,陈皮10。自加生姜大枣。
注:辅汗法发汗失败,家长放弃发汗。一剂药喝完,晚上喘消失,咳嗽减轻一半。
一诊加小柴胡,不是因为六经有少阳,也不是为了和解少阳。是因为孩子当时舌头尖红(图下),舌头上有小红点,摸不到脉我不确定是不是有内热,借鉴了马老师的思路加上试试看,一诊主要目的就是太阳太阴的外邪里饮。
6.22日二诊
主诉:1、早上开始发烧38.5度;2、咳嗽
刻下证:有痰(色白稀),手脚凉,纳差,小便黄,腹泻大便稀一天三次,屁臭,不渴喜温水。无打喷嚏流鼻涕,无汗,不恶寒,无头疼身疼无咽痛咽痒。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辨证:病位:里;病性:阴;六经:太阴
方:理中汤+半夏厚朴汤
党参6,炙甘草6,炒白术10,干姜10,姜半夏12,厚朴9,茯苓10,苏叶10,陈皮10,炒苦杏仁6,莱菔子10。
注:发烧开始后表证消失,腹泻突出,考虑是不是腹泻原因导致发烧,上方一剂不退烧,夜里家长给吃了美林,无汗出,夜里退烧第二天早上又烧。
6.23日三诊
症状和前一天一样,不再腹泻,依旧没有表证。
辨证:病位:里;病性:阴;六经:太阴
方: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加减
杏仁10,滑石9,白蔻6,厚朴9,薏仁10,姜半夏12,茯苓10,泽泻6,猪苓6,藿香6,佩兰6,莱菔子10,炒白术10。
注:排除了表证,排除了半表半里证,只剩下了湿瘟可能性,想试着治一下看看,结果一剂喝完无效,到晚上烧到40度,求助马老师。
6.23日晚上重新问证:
主诉:发烧39.8度,咳嗽,
证:一天打喷嚏3个,同时有一点鼻涕(其他时间没有),有痰,痰白,纳差,小便黄,大便溏一天一次,喝温水,脚凉,手心热。无汗,不怕冷,无身疼头疼咽痛咽痒,无口干口苦咽干。
注:表证又出现了。
辨证:病位:太阳太阴阳明合病,外邪里饮
马老师方:麻黄10,桂枝10,炙甘草10,干姜6,细辛6,醋五味子6,白芍10,葛根30,生石膏30,黑顺片10,陈皮10,苏梗10。
6.24日早上,已退烧体温37度
庞汐澄讨论:
1、表证从发烧开始消失了,一天半之后又出现了。这是为什么?六经传变是从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肯定不能反着传变。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表证消失?会不会和我前一天的用药有关。
2、表证是正邪交争于表,欲汗不得汗的状态,所以才需要解表,但这个状态在症状上看不到。
3、表证诊断标准有一条:急性的外感的呼吸系统为主的时候,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