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小辛,万病草,细草,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山人参,北细辛,
辛,温。归心、肺、肾经。升。有小毒。
发散风寒药
祛风散寒,宣肺化痰,祛风止痛。
本品性温香窜,通窍散寒,善于散少阴经寒邪,既能解表,又能温里,对寒性或寒湿头痛、关节痛有特效。
1.辛温解表:用于治疗外感受风寒,寒邪偏盛,头痛身痛较重者,常与辛温解表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若属阳虚感冒,症见恶寒、发热、脉反沉者,可配麻黄、附子以助阳解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散寒止痛:本品辛温,能疗诸风寒湿头痛,特别对风冷头痛及风寒牙痛有特效。,
3.宣肺化痰:细辛入肺经,既能辛温解表,又能温肺化饮,常与麻黄、干姜、五味子等配伍,治疗寒饮咳喘。
4.辛香通窍:本品芳香浓烈,善开结气,宣泄瘀滞,通利耳目,通达孔窍,治疗鼻塞、鼻渊脓涕、耳聋失听等证。
1.生用温散力强,发表散寒,蜜炙温散力弱,润肺止咳。
2.细辛与白芷,皆芳香辛温,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齿痛,风湿痹痛,鼻渊鼻塞等症。然细辛为少阴经引经药,又有温通经脉、温肺化饮之效,善治咳喘;白芷为阳明经引经药,且具消肿排脓之功,善治痈疽。
1.配防风:防风甘辛性温,辛温散风,甘缓不峻,为祛风胜湿通用之品。二药相合发散力胜,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及风寒湿痹、关节酸痛。
2.配麻黄:麻黄辛苦性温,辛散苦降温通,善能开宣肺气。肺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又能通调水道,故有发汗、平喘、利尿之功,为肺经专药。二药合用,细辛助麻黄发散太阳在表之寒,舳肺平喘,宣肺利水。
3.配白芷:白芷辛可散风,温燥除湿,芳香上达,有通窍、除风、散寒、止痛之效,更兼活血通经,消肿排脓之功,二药配伍,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齿痛、风湿痹痛及鼻渊等。
4.配附子: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为纯阳燥烈之品,其性走而不守,峻补下焦之元阳,攻逐在里之寒湿,外达皮毛,内温脏腑,回阳复脉,补肾壮阳,散寒止疼,功效卓著。二者配伍,细辛助附子温在里之寒,驱邪外达,治疗阳虚感寒及风湿痹痛效尤佳。又细辛宣肺,附子温肾,肺气宣则肾气降,肾得温则水气行,故为治阳虚水肿之佳对。
5.配羌活:羌活辛苦性温,辛能上升发散,苦能降泄燥湿,温能散寒通利,有“气雄而散”之说,二药合用,发散力强,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脊强、一身尽痛及风湿痹痛,上半部及头面风寒湿邪尤宜。
6.配五味子:五味子酸温,五味俱备,唯酸独胜,虽日性温,然温而能润,上Z能收敛肺气而止咳喘,下能滋肾水而固涩下焦,内能益气生津,宁心止烦,外能收敛止汗。二药合用,一酸一辛,一开一合,一升一降,调节肺气升降开合,且均具温肺散寒之用,故用于外寒内饮,寒痰咳喘。
7.配石膏:生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止渴除烦,内清肺胃之火,外解肌表之热,为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二药合用,一寒一热,生石膏大清胃火,细辛散寒止痛,用于胃火牙痛,相得益彰。
8.配当归: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行气止痛;细辛辛温,舣寒通阳。二药相合,一补血,一散寒,用于血虚感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
9.配丁香:丁香辛温纯阳,能温暖脾胃,壮阳泻肺,除上逆之气,为治呃逆要药。二药合用,用于虚寒呕恶,饮食不下。
10.配川芎:川芎辛温,辛散温通,为血中之气药,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二药相伍,辛温升散一七行头目,外达皮肤,用于内寒头痛、风寒痹痛。
1.凡病内热及火性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者忌用。
2.味厚性烈,有小毒,老年体弱者慎用。
内服:3~6克,入煎剂,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外敷,研细吹鼻,或煎水含漱。
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辽细辛、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辽细辛(北细辛、烟袋锅花):生于荫蔽环境,在排水良好,腐植质较厚,湿润肥沃的土壤中最多。此外,山林中、针叶林及混交林下以及繁茂灌丛间也有生长,分布于东北地区。
《本经》:“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别录》:“下气,破痰,……齆鼻不闻香臭,汗不出。”
《药性本草》:“风眼泪下,除齿痛。”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
关于细辛用量历来就有争议。古有“用不过钱”之说,临床多不敢过用其所长。其实细辛的用量与剂型关系极大。《本草纲目》引《本草别说》“若单用药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的记载,特别指出所谓“不过钱”是指单味生品而言。而细辛入煎剂并不拘于此说。临床上虽用至10g入煎,未发现不良反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