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对外感热病的治法浅谈 [复制链接]

1#

1.热病分类:外感热病,温病学派兴起之前,多认为属伤于风寒所致。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仲景著《伤寒论》也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其后医家在治疗发热疾病时,多遵从仲景之训,从伤寒角度讨论发热疾病的诊治。

时过境迁,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会伴发着多种疾病的滋生与泛滥(如以前少见的糖尿病、高血压,现在成了常见病与多发病)。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往往是在不断失败中总结教训。撞了南墙仍不回头,那肯定是一根筋。提高疗效,是每一个临床医生都迫切追求的目标。传统方法治疗无效,会使很多医生困惑、迷茫,也肯定会鞭策着更多有识之士别寻他路。庞安时的“寒温分治”论,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吴又可的“温疫”说、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论”……

所以我认为,温病学说的兴起并非偶然,也绝不是离经叛道。那些温病大家,都是顶尖的伤寒高手,《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等可为佐证。

故外感热病,大体分寒、热两端。而风为百病之长,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外感热病初起,往往兼杂者风邪作祟。

2.热病治法

中医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法。我于此打一比喻:人体如同一座防御森严的城市,外感疾病犹如来犯之敌。外感热病,可认为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的一次较量。

贼势猖獗,气势汹汹,最好的办法是分化、瓦解对方的战阵,令其如鸟兽散去。故疏散法是外感热病初起主要治法,“得汗”是外感疾病诊治的着眼点。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风寒,辛温解表发散;风热,宣肺开郁泻热。前者常用麻黄汤、桂枝汤、荆防败毒、九味羌活……;后者如银翘、桑菊、栀子豉……温病虽见汗出,但为邪热内伏,迫津为汗,属“邪汗”,我们的目的是求“正汗”。二者之区别,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有精彩的论述:邪汗特点有四:1.局部汗出,往往是头部或头胸部汗出;2.阵阵汗出,往往是上部阵阵汗出;3.大汗;4.汗出热不衰,脉不静。正方是表解里和,阴阳调和之自然汗出,其特点也有四:1.遍体皆见,头、四肢、躯干皆见汗;2.持续不断,汗出可持续半夜或整夜;3.微微汗出;4.汗出而热衰脉静。

打仗无非三种结局:1.我胜敌败;2.敌我胶着;3.敌胜我败,治病也一样。

第一种是最好的结果,疏散成功,敌人溃散。

第二种就比较郁闷了,但还有补救的措施。如和解、益气、扶阳、养阴、生津……,跟敌人谈判的同时,提高自己战力,以期最后取胜。

第三种是最麻烦的。敌人攻入了我方阵地,此时只能充分调动各项措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敌人展开巷战,以期驱邪外出或就地消灭,如清热、通腑、凉血……

其实还有一种结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邪气已去,元气大伤。敌人虽然被赶走,城市水源也污染了,交通也不畅了,电力也不够了……搁到我们身上,就是阴阳精气、气血津液都不足了,怎么办?那就还依据张仲景的方案——救逆。

3.热病预后

所有疾病,无非好、差两种结局,外感热病也不例外。治之得法,有一部分会好,若治不得法或治虽得法而病势沉重者,也不好治。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很多死证、难治、不治等的条文论述,尤其在少阴、厥阴病篇,如-条,-条皆为此论述。后世温病学派认为伏气温病、风温重症、热邪陷入心包或入营血等,皆为难治之症,死亡率是很高的,不信不妨看下史书上历次瘟疫流行的后果。

4.治疗体会

外感热病当先分寒热属性,再辨夹风挟湿。寒者可见:表寒郁闭(麻黄汤、荆防败毒散),表寒里热(大青龙、麻杏石甘、九味羌活),阳虚表寒(麻黄附子细辛、再造散)。气虚感寒(参苏饮、人参败毒散),寒热并见(柴葛解肌)……热者见肺热郁闭(银翘、桑菊)、火热内郁(升降散、栀子豉、小柴胡),火热内盛(白虎汤、清瘟败毒),湿热内阻(三仁、甘露消毒)……临床观察,初起属寒者或寒包火者较多,治疗较易,属热者相对少,但病情较重,不易建功,若与湿合,治疗棘手。

寒热当需分,方药可灵活。如麻杏石甘汤可用于伤寒表寒里热,也可用于温病肺热郁闭;小柴胡汤本为伤寒少阳主方,一样可以用于温病郁热内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