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义经方学员蒲伟羌活胜湿汤合麻黄附子细辛 [复制链接]

1#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王某某,女,59岁,年7月19日初诊。主诉:颈项强直,活动受限,全身困重疼痛,背心发凉,遇冷则疼痛厉害,得热缓解,纳差。曾先后服用中西药效果不明显,最近出现胃疼。经刮痧、拔罐、针灸理疗治疗后,仍未见好转,经过熟人介绍前来就诊。

现症:面色青白,颜面轻度浮肿,颈项强直,活动受限,全身如绳索捆绑,屈伸不利,怕冷,一遇冷水或冷空气则疼痛加重;特别是手指关节严重时肿胀麻木难以伸直,胃痛,纳谷不香,经常易感冒,梦多,眠可,二便可。舌淡苔白厚,脉浮紧稍偏涩。

诊断:太阳少阴并病证

处方:羌活胜湿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药物:羌活9克,桂枝12克,麻黄9克,细辛15克,

葛根30克,炒白芷12克,防风15克,川芎12克

威灵仙30克,甘草6克,3剂水煎服。

二诊,7月27日。颈项强直减轻,背部怕冷减轻,食欲转好,腰有点酸,手指肿胀麻木比以前轻松得多,胃痛减轻,药后出汗有点多,出现四肢挛急,大便干燥,小便少,舌淡苔白少干,脉浮缓涩。辨为:太阳少阴虚寒证。处以附子桂枝汤加减。药物:

附子10克(先煎1个小时),桂枝9克,干姜15克,麻黄6克,当归10克,淫羊藿15克,炒黄芩9克,生地12克,杜仲15克,巴戟天15克,大枣10克,甘草9克,生姜三片,3剂,水煎服。

三诊,8月3日,唯有食欲不振,腰酸乏力现象犹在,仍出汗多,怕风,舌淡苔白,脉虚缓。辨证为:太阳太阴兼气虚证,处方: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方药:炙黄芪15克,人参9克(先煎,兑服),炒白术15克,茯苓15克,防风10克,焦山楂30克,半夏9克,炒麦芽30克,陈皮6克,炙甘草10克,5剂,水煎服。

本病当初来我通过问诊有全身困重,怕冷,更有甚者背心冷,遇冷加重,首先第一印象就是太阳表证。纳差,厌食,困重为太阴证,这是六经思维,也属于痹症范畴。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云:“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寒气胜者为痛痹。在春遇此者为筋痹,夏遇此者为脉痹,长夏遇此者为肌痹,秋遇此者为皮痹,冬遇此者为骨痹。该病以颈项强直,背心怕冷则是邪客太阳,脾主四肢运化故四肢沉重发困(太阴病)。湿为阴邪凝滞不散则行动不便。

一诊方中以羌活麻黄细辛桂枝白芷解表散寒,祛风除湿;葛根防风威灵仙舒筋解痉,甘草调和诸药。方中羌活、防风、威灵仙一起用祛风效果更胜一筹,白芷、川芎活血化瘀又兼解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诊时由于上方辛温药较多,有点发汗过多,汗出不止,遂想起《伤寒论》21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三诊由于前二诊泻实祛邪导致肠胃运化差,体力不支,百脉空虚,用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进行善后。纵观此案例,自病人介绍来后,自始自终在我这里就医,没有换其他医生,治疗思路没被打乱,所以效果好。从开始到最后没有脱离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审证求因、脉证合参,天人相应,紧跟着辨证施治的思路转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蒲伟,男,中医执业医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曾先后在湖南省中医二附院进修中医内科,河南南阳国医大跟李氏针灸进修针灸,山西平遥道虎壁进修中医妇科,医院李仕明周莉进修。熟读灵枢,精研岐黄、崇扬仲景、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博返约,高屋建瓴是我历来不懈的追求。

临床上以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为主。尤其是对中医内科病、妇科,颈椎病、腰腿痛、中风、偏瘫有独特的疗效。由于医德医风良好,待人热情,颇受患者青睐和好评。

注:文章中中药图片为葛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