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名女性,月经真的是得把它当亲戚看待了,它不来,你盼着来,它来了,你又是各种烦,最怕的还是,万一你痛经,那感觉真的是一年生12次孩子啊!
一、何为痛经?
痛经,亦名经前腹痛、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后腹痛等,是指在每次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称为痛经。
痛经是女性的常见病之一,尤其以青年女性为多见。但仅感小腹或者腰部轻微胀痛不适,则是常有的现象,不属于痛经。
痛经的病位是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痛经多是由于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导致冲任瘀阻,胞宫经血流通不畅,或冲任失养,胞宫不荣而痛。
通俗来讲,如果情绪波动大,容易烦躁易怒,容易悲伤忧郁,生活作息不规律,不注意保暖,遭受风、寒、湿等邪气,均容易导致冲任二脉气血瘀阻,子宫经血流通不顺畅,或者导致冲任二脉滋养不足,子宫滋养不足而发生痛经。
西医妇产科学将痛经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不是由于疾病而出现的痛经,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常发生于月经初潮或初潮不久,多见于未婚妇女,这种现象多在生育后就消失。另一种是继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是由于生殖器官有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而引起的痛经,比较少见,通常需要治疗原发性疾病来缓解。
特别要注意的是青春期少女痛经时,经检查如果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时,就要在思想上正确对待,振作精神,搞好经期卫生,增强体质,痛经自然会好转。
二、痛经的分型和治法
气滞血瘀
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冲任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
宜理气化瘀止痛。
妇科得生丸,每次一丸,早晚两次。
:砂仁猪肚汤
原料:砂仁、田七、猪肚。
做法:将猪肚用沸水洗净,刮去内膜,去除气味,与砂仁、田七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烧沸后文火煮约2小时。
功效:行气醒胃,祛瘀止痛。
2.寒湿凝滞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
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痛经丸临经时服用。
:当归羊肉煲
原料:当归、肉桂、陈皮、羊肉。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与陈皮、当归同放入煲内焖煮至烂,放入肉桂10分钟,调味食用。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养血、调经止痛。
3.湿热下注
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二妙丸阴虚者禁用。
:茵陈山楂煎
原料:绵茵陈、山楂子、银花、红糖适量。
做法:洗净上药,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入红糖溶化后,分次饮用。
功效:清利湿热,活血散瘀。
4.气血虚弱
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
益气补血止痛。
当归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温开水送服。
:黑豆大枣汤
原料:黑豆,大枣,红糖。
做法:将黑豆、大枣加水适量,煮成粥状,加红糖调服,为1剂。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10剂为一疗程。
功效: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5.肝肾亏虚
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肝肾亏虚,冲任俱虚,精血不足,行经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故经净后小腹隐痛;精亏血少,阴损及阳,经量少而色淡质薄,小腹空坠不温;肾虚精亏,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
益肾养肝止痛。
安坤赞育丸,早晚各1丸。
:枸杞炖兔肉
原料:枸杞子,兔肉。
做法:将枸杞子和兔肉入适量水中,文火炖熟,用盐调味。饮汤吃肉,每日1次。
功效:滋补肝肾、补气养血。
三、痛经的日常调护
痛经要注意保暖,并从生活小细节开始
1.保持小腹温暖
通过喝热水、多穿衣服、暖水袋敷小腹、盖电毡等方法加热身体,或在办公室常备暖宝宝对腹部加热,有助促进血液循环能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放松绷紧的肌肉,舒缓胀痛感。
2.远离生冷食物
长辈都说经期前中后期间戒冷饮和生冷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肠胃敏感和腹泻。我们知道子宫的前面是膀胱,后方是大肠,吃生冷食物会增加肠道负担,一旦肠道受刺激而痉挛或腹泻引起下腹疼痛,这样无形中就会加剧痛经。
3.多吃素食、维生素和含铁质食物
研究发现,蔬菜、豆类等低脂肪饮食,可改变体内调节性激素的结合球蛋白,进而减少引发痛经的物质合成。特别是大豆,富含一种植物性的雌激素,抑制痛经的效果最为显著。
4.保持头低臀高姿势
痛经时跪在床上、抬高臀部,保持这种头低臀高的姿势能改善子宫的后倾位置,方便经血外流、解除盆腔瘀血,减轻疼痛和腰背不适的症状。
5.香熏按摩舒缓
痛经时,在香熏环境下以打圈的方法按摩小腹,可以达到舒缓疼痛的作用,而且亦有减压作用。
6.适当运动量
运动量越多的女性,越少出现经前症候群及痛经的情况;另一个以职业运动员为对象的研究则指出,运动员比不常运动的女性,受痛经的困扰比例减少至50%。运动可以促进脑部释放有兴奋和镇痛作用的胺多酚,同时可以松弛身心,减低行经时子宫收缩的机会,平日多做运动对舒缓痛经有好处。行经期间,当然不适宜做剧烈运动,但运动量较小的带氧伸展运动、慢跑是比较适合的。
7.自我保养
女性痛经主要是天寒而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亏虚所致,若想要完全不痛经,则应该先祛除体内的寒气,补充气血,利于行经时污血能流畅地排出体外。
四、痛经的穴位调护
如果你痛经正在发作,你可以点按或针灸十七椎穴、双腿上承山穴。一般来说只要你操作方法得当,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快速止痛。
点按或针刺完十七椎穴以后,可以同时在十七椎穴上拔罐。十七椎穴是在第五腰椎棘突下,属于经外奇穴,实际上是在督脉的循线上。针之取效,与督脉为阳脉之海,又起于胞中有关。特别是对于寒凝血瘀型的痛经,用之最宜。
痛经多为腹痛,腹部为阴,十七椎在腰骶部,腰骶部属于阳,所以十七椎治疗痛经,也属于从阳引阴,阴病治阳的道理。
同时可以,通过脐疗的方法:用肉桂、红花、炮姜、细辛、川芎、吴茱萸、元明、乌药、五灵脂、生蒲黄、乳香、没药克打粉备用。每次取出十克左右,用黄酒调成药饼放在肚脐眼儿上(即神阙穴),配合艾柱灸5~7壮。非经期坚持天天脐疗对痛经非常有效,一般2~3个周期可以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