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心脏疾病的临床新用 [复制链接]

1#

麻黄附子细辛汤

对心脏疾病的临床新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陈锐

组成麻黄6g,附子9g,细辛3g。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2次,合并药液,分2次服。

功效温经助阳,解表散寒。

主治阳气素虚,外感风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冷凉,发热或微热,神疲倦怠,舌质淡,舌苔白,脉象沉细。

方解本方证为素体阳虚,外感寒邪所致。治宜助阳与辛温解表结合运用。方中以麻黄散寒解表为主药;附子为辛热之品,温经祛寒,回阳救逆,对亡阳厥逆,心肾阳衰,脉象细微或沉迟者最为切合,为辅药;细辛既助麻黄解表,又助附子温经散寒,为佐使药。三药相配,发中有补,补中有发,可使发汗而不损阳,又可使扶阳而助解表,共奏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效。

加减本方加人参,可治疗虚寒型外感风寒证候;加党参、黄芪、当归,可治疗冻疮;加防风、羌活、威灵仙、五加皮,可用于寒湿痹痛证;加白术,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本方合二陈汤,可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本方去细辛,再加入炙甘草,为麻黄附子甘草汤,对少阴病身痛恶寒、微热微汗、脉沉微者,或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等有效。

现代应用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根据中医辨证,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都有明显的迟脉,或为迟缓,或为沉迟而细,个别病例有时呈间歇性结代脉。舌质或为淡红、淡胖,或边尖有齿印,舌苔薄白或薄白腻。

采用本方为基本方:麻黄3~4.5g,附子6~9g,细辛2~3g,甘草4.5~6g。随症加减:面色白无华、气短、乏力、神疲者,加党参、黄芪;胸痛、胸闷者,加桂枝、砂仁、丹参;头晕、口干、少眠者,加玉竹、阿胶、生地黄、熟地黄、黄精等。1剂/日,水煎分2次服,14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1~2个疗程即效。

有人用本方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30例,其中显效(窦性心率>60次/分,症状消失,心电图好转)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用法:麻黄。肉桂各5g,附子6g,细辛3g,桂枝、生姜各9g,黄芪30g,党参12g,大枣、炙甘草各10g。随症加减。1剂/日,水煎服。10~15天为1个疗程。

另有人用本方加减:麻黄3~9g,附子(包)、桂枝、五味子各10g,细辛3g,红参12g(另煎),黄芪20g,干姜5g,麦冬15g。瘀血加丹参、赤芍、川芎、红花;气滞加郁金、枳壳;痰浊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1剂/日,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结果:28例中,平均心率提高至60.01±11.63次/分(P<0.01)。20例ST-T改变者恢复正常5例,改善12例。23例阿托品试验阳性者转阴12例。

亦有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9g,附子(先煎,夏季用9g)、麦冬、玄参、炙甘草各15g,细辛6g,黄芪、红参(另炖)、丹参桂20g,桂枝10g。气虚甚者,黄芪、红参增量(或加白术);阳虚甚者,附子、桂枝增量;气滞血瘀甚者,丹参增量(或加川芎、红花)。1剂/日,水煎空腹服。1个月为1个疗程,用2个疗程。结果:58例中,临床痊愈8例,显效24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4.50%。阿托品试验转阴38例。治疗组60例,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细辛、炙甘草各9g,桂枝、附子(先煎)、当归、丹参各12g,炙黄芪24g,生地黄20g,麦冬、川芎各15g,五味子10g。1剂/日,水煎服。对照组30例,用心宝丸(含洋金花、鹿茸、附子、肉桂、麝香、三七等,每丸60mg)5~10丸,3次/日口服。均1个月为1个疗程。停用扩血管及提高心率药。用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症消失;平均心率增加10次/分和(或)窦房结恢复时间正常或基本正常]分别为18、4例,有效分别为32、16例,无效各1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3.3%、66.7%(P<0.01)。不良反应分别为16、7例。

窦性心动过缓

炙麻黄、当归、炙甘草各10g,细辛、五味子各3g,附子5g,干姜4g,黄芪60g,党参、麦冬各15g。1剂/日水煎服。15天后,去细辛、附子,炙麻黄减量;用1周后,再用原方15天,为1个疗程。用6个疗程。结果:15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中,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5例。

有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窦性心动过缓55例,显效21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1%。方药:麻黄3~6g,细辛6g,附子10~20g,甘草10g,红参5~10g,黄芪30g。胸闷痛者加瓜蒌、薤白;舌暗者,加赤芍、丹参、郁金;心烦口干者,加麦冬、玉竹、五味子;舌苔腻者,加半夏、砂仁。1剂/日,水煎后分2~3次内服。停用影响心率药物。

另据报道,用本方加味:麻黄、附子各10~20g,细辛5~10g,淫羊藿、丹参各30g。气虚加人参;气阴两虚加麦冬、南沙参;瘀血加琥珀、川芎。1剂/日,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重用极化液静滴。结果:例中,显效7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

房室传导阻滞

治疗组30例,用本方加味:麻黄(先煎,去沫)、炙甘草各10g,附子15g(先煎),细辛5g。心悸,气上冲者,加肉桂、五味子、淫羊藿;四肢厥冷者,加干姜、桂枝;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炒白术、防己;气阴两虚者,加党参、麦冬、五味子;瘀血阻滞者,加丹参、川芎。1剂/日,水煎服。对照组30例,心率稳定后用阿托品0.3g,6小时1次口服。两组均用异丙肾上腺素连续静滴,维持心率60~70次/分钟,3天内渐减量至停用。均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好转;心率正常或增加15次/分)分别为16、6例,有效分别为12、13例,无效分别为2、11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3.30%,63.30%(P<0.05)。

另有人用本方加味:附子、麻黄、当归名10g,细辛6g,淫羊藿、黄芪各25g,桂枝15g,生姜20g,大枣6枚。气血不足者,加人参、白芍、丹参;心阳不振者,加茯苓、车前子、牛膝;血瘀气滞者,加檀香、三七;痰浊阻滞者,加瓜蒌、石菖蒲。1剂/日,水煎后分2~3次内服。停用西药。结果:例中,治愈32例,好转5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

禁忌与注意事项

●本方虽适用于阳虚而兼外感,但阳虚程度尚不严重,故仍能在助阳的同时,兼以解表。

●本方可治阳虚外感,但若少阴阳气衰弱,已见下利清谷,则绝对不能使用,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厥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