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很多醫家認為,麻黃附子細辛湯為太陽少陰合病,鄙人斗膽肯定,這樣的診斷是有疑問的或是不正確的。為什麼敢這麽說,我們看傷寒論原文:1,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2,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証,故微發汗也。看看兩條經文,開篇明文規定說是少陰病,沒說太陽病哦,后面說的脈沉也不是太陽病的指徵啊,太陽病應該脈浮才對嘛。細辛解少陰寒邪,附子也是去少陰寒補少陰,后世醫家說是有太陽病的原因,我想是因為有麻黃,以為麻黃解表,解太陽之表,其實這樣看傷寒論是不確切的,有麻黃就是太陽病的話,那厥陰篇的麻黃升麻湯我們也是這麽诊断嘛?陽明篇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難道也是有太陽病?麻杏薏甘湯,麻杏石甘湯,越婢湯裏面也有麻黃,那又該怎麼診斷呢?難道都是合並太陽病嗎?當然不是!這個往後有機會在討論。所以,單獨看處方有麻黃就診斷有太陽病是不對的。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診斷為太少合並也是不靠譜的。那麽真正的太少合併的處方有嗎?當然有了,鄙人認為,真正的太少合並是桂枝加附子湯或桂枝附子湯,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經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開始就是太陽病,確切的說是太陽中風,被誤治了被發汗,出現大汗淋漓不止,大汗淋漓最常見于少陰病,附子劑量就是專門處理此類病人的嘛,所以加了附子。雖然出汗了,可是呢他還有惡風,說明這時太陽病還在,太陽表證還在,桂枝湯是治療太陽病無疑吧?又有太陽病表現,又用桂枝湯,又有大汗淋漓,又有附子出現,合起來不就是太陽少陰合病了嗎?那麽麻黃附子細辛湯,我們診斷為什麼呢?我們再看第二條經紋,“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我們都知道,傷寒論的原則,三陽病可以發汗而解,三陰病是忌發汗的,這裏開頭即貫以少陰病,為什麼還說微發汗呢?三陰病不是不可以發汗嗎?我的理解是這樣,所謂的三陰病忌發汗,是三陰里證不能發汗,三陰的表證是可以發汗的。“以二三日無里證,微發其汗也”就是明證,無裏證就是有表證了,是哪裏的表證,少陰的表證嘛!兩條條紋結合起來讀就很清楚了,所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是純少陰的表寒證,而並非合並太陽。有少陰的表寒證,會不會有少陰的表熱證呢?鄙人以為,越婢湯就是,主證脈沉而又水腫、小便不利,脈沉說明病在三陰,小便不利水腫說明病在少陰腎,又有麻黃解表,說明有表證,又有石膏,說明性質是熱的。病在少陰,有熱熱,又有解表藥,那不是少陰表熱證嗎?所以我高度考慮越婢湯就是少陰的表熱證。綜合《傷寒雜病論》來看,麻黃不單獨解太陽的表邪,六經的表邪都可以解,十二經的表邪都可以解,不信大家去查找有麻黃的處方,前面說的陽明瘀熱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太陰肺熱咳喘的麻杏石甘湯,厥陰病的麻黃升麻湯等,麻黃都不是專門去太陽表證的。這樣我們就能更好的解釋,除太陽篇之外,還有很多地方用到麻黃的原因了。把麻黃附子細辛湯診斷為少陰腎的表寒證跟診斷為太少合病有什麼區別呢?區別可大了,這關係到什麼是表證問題,什麼是裏證問題?關係到什麼時候該發汗什麼時候不該發汗問題,關係到表證裏證如何定義如何鑑別的問題,會牽連到等等諸多臨床治療方案的問題,在此暫時不做論述,可參看之前討論的“麻黃附子細辛湯具體應用”。蔡敬華年7月1日補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