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子要“冲龙沟”,丫环们抢着服侍,里头究竟有什么秘密?
看到这个问题,我承认我是浮想联翩了一会儿的,毕竟“沟”这个字,放在人身上向来就暧昧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加上一“龙”字,似乎还和皇帝扯上了关系,让人很容易脑补一场香艳的宫廷秘闻。
然而事实上,这不过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生活习惯——漱口。
“冲龙沟”一词,目前没有看到典籍上有过记载,我猜这应该是近几年网络小说新造的词儿。
在清朝,上至皇家,下至满清贵族们,每日清晨起床后都要“冲龙沟”,也就是漱口。这漱口本是件很普通的事儿,毕竟口腔闭合一夜后,难免出现秽气,那时候刷牙还没普及,用水漱口可以去除秽气,清新口腔,继而神清气爽,舒醒脾胃。然而再普通的事情,发生在这些骄奢淫逸的贵族们身上,就成为了非常事。
据说,这些满清贵族在“冲龙沟”时,用的是最上好的茶叶,他们认为茶叶比清水更能清新口气,而且有保护牙齿的作用。这倒没有夸张。譬如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记载:
“凡饮食讫,则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得茶漱涤,不觉脱去而不烦挑剔也。盖齿性便苦,缘此渐坚牢而齿蠢且自去矣。”
在这里,孙思邈将用茶漱口的好处悉数列尽。可以解腻除臭,可以健脾胃,可以去除齿间杂物,还可以坚固牙齿。
所以,养尊处优的贵族老爷奶奶们,清晨起来漱上一口茶水,是非常有益的。
而那么丫环为何要抢着去服侍?据说这些“冲龙沟”的茶水,因为不打算喝下,所以仅仅用茶叶第一遍泡出的茶水。而凡有点常识者皆知,泡茶时第一遍多用作清洗,因为茶叶表面多附着细尘杂质。第二第三遍才品用,味也最香醇。
所以,在主子们用完第一遍茶水后,剩下的茶叶还可以再用。丫环们会将其收好重新晒干,偷偷运到外面去卖掉,也是一笔收入。
如果按照常识,这种重新晒干的茶叶喝茶的人一眼就能辨出,所以想卖个好价钱是根本不可能的,甚至都很难售出,但终归也有它的市场,所以我们姑且相信是有这么个情况吧。但是将其传为一种风气,那就夸张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看看,在没有牙刷和牙膏的年代,古人都是怎么清洁保护口腔的。
秦汉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牙齿的保健和清洁有了要求,譬如《诗经》中提及美人牙齿是“齿如瓠犀”,瓠犀就是葫芦瓜的籽,又白又整齐。
那么该怎么养成这样的牙齿?没有牙刷的年代,他们一开始采用的是漱口的方式,《礼记》中就有载:
“鸡初鸣,咸盥漱”
也就是清晨起床后,人们会漱口以保护牙齿。除了早上漱口,人们还会在吃完饭后“虚口”,就是喝一口酒,用以涤荡口腔,不仅起到清洁作用,还能让口气清新。
到了隋朝,漱口仍旧是人们保护牙齿的主流方式,《诸病源候论》就有载:
“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就这么漱了五百多年,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发现还有更好地保护牙齿的方法,那就是刷牙。
看到这里我不禁疑惑,那些一辈子都漱口的人,牙齿就没有积累厚厚的牙垢吗?他们为什么不用手抠?既然用手抠,怎么没想过用别的东西代替手呢?
扯远了,拉回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江西南昌市发掘出一座古墓,据考证这是三国时期东吴高荣墓。里面发现了金制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末尾尖尖的,这时候的牙刷也仅具备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作用,类似牙签。然而因为采用的材质为金属,所以也非常人可有。
到宋朝时,人们学会了用马尾毛来做成刷子,用于刷牙。与其配套的是柳枝、桑枝煎水加入细辛、姜汁熬成的膏状物,也就是牙膏的雏形。
这时候的牙刷已经与现在的牙刷没有分别,当然,也不乏很多人采用嚼嫩杨柳枝的方式,不仅能清洁牙垢,还能清洁口气。这也是《本草纲目》最为推崇的洁齿方式。
古人牙刷
而牙膏还在慢慢的进化,譬如后来苏东坡曾自己发明用茯苓粉和松脂的细末来擦牙;科学家沈括用的则是苦参。到了清朝,青盐已经被普及,譬如《红楼梦》中,曾写及贾宝玉用青盐擦牙,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红楼梦》中,贾府的主子们用餐后也会用茶漱口,这就是所谓的“冲龙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