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本期继续给大家带来二十多年以前,我学中医的一些艰难历程(以身试毒的经历),但因涉及某中医最高权威和学术机构,属“敏感”内容,“不适合平台收录”,只能以后再说。至于为什么现在的中医饱受诟病,持续下坡,请参阅本博以前的一篇文章《扒一扒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药房,看看都有什么药》,也许能让你脑洞大开!
今天,主要给大家讲讲中药的剂量问题。不是我喜欢挑战权威,而是中国中医的诸多所谓权威根本就不值得挑战,比如,《中国药典》,细辛的用量就是1—3g,而张仲景的细辛经常用到二两,甚至三两,折合今天最少也应该在30g以上,如果《中国药典》和张仲景同为权威,那我该信谁的呢?显然,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是不是?高下立分!一本《中国药典》岂能挑战张仲景的权威?至于这个药典是什么人所写,就不讨论了,我只能肯定,这个药典会不断的修改,但《伤寒杂病论》永远不会!是不是?!
言归正传,时常听说有“祖传秘方”,其实所谓“秘方”是不存在的,顶多也就是把中药的名字改一下,比如甘草叫“国老”,大黄叫“将军”,麝香叫“元寸”和“当门子”等等,类似江湖黑话,不足为奇。但也不一定就完全没有“秘方”,所谓中医的千古不传之秘就在剂量!
中药的剂量,不仅取决于药物的毒性,更在于医生对患者的“人”以及“病”的综合把握。所以中药的剂量是完全不固定的。因为变数太多,而且不可控,也就不能口传心授了,主要依靠施术者的临床经验,这种经验既不能复制,又不能传授,自然就成了“不传之秘”。我一直强调,中医是学不好的,完全靠“悟”!也是这个道理。
至于中药有毒药物的剂量,上篇文章后面有网友留言说,细辛吃60g也没事,对此,我不敢妄加评论。这年头,一苍蝇拍下去,可以拍死几百个专家教授。东汉时候的一两究竟合今天多少克,目前没有定论,但一致意见应该不少于15g,毕竟年代久远,专家太多,说法各异,自然会莫衷一是,也可以理解,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理论上讲,细辛通过煎煮后,毒性会减弱甚至消失。简单的可以这么理解,泥鳅是可以吃的,某大师说要你吃生泥鳅,你就要小心了。
明清以后,度量衡改两为钱,中药的剂量出现了成倍的缩小,随之而来的疗效也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吃药不治病或者基本无效的情况也很正常。恩师在世时就曾告诫过我,明清以后无中医,要想领会中医的实质,需要认真阅读金元以前的中医书籍。临了,我把恩师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限于时间和篇幅,到此为止,下期继续揭秘中药有毒药物的剂量问题。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