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条文选读:
宋本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康治本52条:少阴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康治本54条: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康治本59条: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呕者,真武汤主之。
引言
近一月来,脑子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少阴病到底是什么病?在写“少阴病提纲一”时,似乎有那么一阵子明了了,但不久,这问题又回来了,就像热恋中的恋人,时刻盘踞心头,茶饭不香。今再试述之,愿搁笔时,心中所有疑惑都能释然。
回到原点
一直来我信奉胡希恕先生的六经理论,认同少阴病是表阴证。在“一方一草·论伤寒(一)”中简单介绍了远田裕正先生提出的康治本《伤寒论》是原始本这一见解。康治本的发现为解读《伤寒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表阴证主方证缺如
宋本《伤寒论》少阴病篇表阴证的主方证——麻黄甘草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并未出现在康治本《伤寒论》中。另一个表阴证的方证——桂枝加附子汤证两书均出现在太阳病篇中。何以在原始本中会没有主方证?抑或是,当时时表阴证并非是少阴病证?仲师为之?
再说“寤”与“寐”
康治本《伤寒论》5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寤也。宋本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后世医家认为康治本传抄错误,应是“寐”字。温州的娄绍昆老师独认为“但欲寤”是少阴病的双提纲之一。细辨之,是是而非?康治本52条:少阴病,心中烦,不得眠者,黄连阿胶汤主之。61条:少阴病,下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宋本分别是和条。表明少阴病确实有“心烦不得眠”这种“但欲寤”的状态,而且占了主要篇幅。而通观康治本和宋本少阴病篇,除宋本提纲外,只有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提及“寐”,然从文理看,心烦不当“但欲寐”,应是“但欲寤”。
试议“寒”与“热”
少阴病属阴证或阳证、热证或寒证?这也是问题吗?康治本少阴病共12条,51条提纲证但欲寤、52条心中烦不得眠、55条下利便脓血、56条烦躁欲死、57条咽痛、60条里寒外热其人面赤或咽痛、61条心烦不得眠,共7条有热证;另5条以“寒”为主,分别是附子汤证2条、白通汤证1条、真武汤证1条、四逆汤证1条。宋本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猪肤汤证、桔梗汤证、半夏散及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大承气汤证,均有热证存在。故笔者认为少阴病是有“热”证的,且以“热”证为主证。那么问题又来了!热证应属阳证,按照三阳三阴证的命名,少阴病属阴证,矛盾了!笔者以为,少阴热是在阳虚津亏,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低下时出现的虚热、假热,本质仍为阴证。
妄论“虚”与“实”
从上论中,可以得出少阴病存在“寒”“热”性质相反的病性,现再从八纲“虚实”辨之。在少阴病篇中,心烦不得眠主要出现在黄连阿胶汤和猪苓汤方证中,前方由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和阿胶组成,养阴和清热并用;后方由猪苓、泽泻、茯苓、阿胶、滑石组成,养阴并利水,两方证均是津伤阴虚的心烦不得眠。在以“寒”为治疗目标的少阴病方剂中,主要有附子汤和真武汤,四逆汤证一般归于太阴病。附子汤由附子、白术、茯苓、芍药、人参组成,真武汤由白术、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组成,两方药味上仅“人参”和“生姜”区别。白术、茯苓可以看成是后世四君子汤的一半,具有健脾益气功效,附子温中回阳,故两方的方证均为阳气虚弱之寒,真武汤证还兼有寒饮不化。由此可见,少阴病是基于同一病理基础——虚,但在证的表现形式上,则可出现寒、热、水饮等虚实错杂的证候。
泻心刍议
六经病的方证交叉互见,出现在《伤寒论》各篇章中,各方证归属何病,历来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三阴病更是莫衷一是。今以附子汤和四逆汤为例,试作一摸象之说。
少阴病和太阴病区别
附子汤含附子、白术、茯苓、芍药、人参,四逆汤为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四逆汤附子生用,性雄烈,有回阳救逆之功,附子汤附子为炮制,性相对温和,主要作用温中祛寒;干姜亦属温中祛寒重剂,主寒饮;白术、茯苓、人参健脾补气利水,温补阳气,芍药缓急。四逆汤如夏日骄阳,可迅速驱除阴霾;附子汤如冬日暖阳,日渐温煦机体。四逆汤是太阴病的主方,以方测证,可知四逆汤证多厥冷、下利、甚至亡阳等重证,病位局限在里位。而附子汤证多为全身性的虚性、缓慢、迁延的病证,当属少阴病。笔者认为少阴病主要有四种表现:一是“脉微细,但欲寐”,病人并无自觉不适,阴阳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即机体代谢水平低下;二是复感受外邪,出现麻黄甘草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即表阴证;三是出现了阳虚阴偏盛的附子汤证和真武汤证;四是阴虚阳偏盛的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
少阴病提纲证之我见
综上,笔者以为少阴病的提纲应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寤也。六经病其它五类提纲都是病证,而“寐”只是一种体质状态,并无身体不适症状,不宜作为提纲证,但“寤”是病态。宋本提纲应改为“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作为少阴病条文之一,表明少阴病的体质状态。少阴病以阴虚热化“心烦不得眠”的黄连阿胶汤证和猪苓汤证为主证,表阴证与太阳病有重合,而附子汤证、真武汤证与太阴病有交汇。故少阴病以热证为主,太阴病以寒证为主,而厥阴则属寒热错杂之证。而三阳证中,太阳病以寒证为主,阳明病以热证为主,而少阳病则寒热往来。
一方一草
真·善·美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