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审校的事 [复制链接]

1#
南宁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70126/5212240.html

去年初接了一本书的审校。书的第一版中译本我几年前就看过并且很喜欢,作为一本科普小书(如果把它归类为绘本显然是很局限和低估的),作者是法国人,画的插画非常细致、准确,植物、鸟类的特征都很明显,并且不失可爱,几乎接近于博物科学绘画了,凭借插画就可以辨识出来一些。当时看完这一本后,还找了作者的另一本书看,内容同样是与自然相关,画风也是延续的,个人风格非常明显,从此便记住了他。

这一次的这本是找了译者重新翻译再版。书的难度不算大,页码也不太多,我之所以敢接,也是因为它是比较基础的科普书,感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这是一本讲树的书,可以视之为树木小史,介绍了树的构造、生长机制,不同生物带的一些树和特性,以及在各种生态环境里动植物共存的关系。我对树也有一些了解,感谢编辑对我的信任,书还没出来,就先不说名字了,到时候我也可能会写一篇正式的介绍文章。现在趁着对文本、对资料的印象还很深,有一些感受,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就先写一写,否则日后再写时又得重新回看、梳理思路和信息,会更费时间。

审校的工作跟我自己平常阅读博物类书籍的过程,其实也是差不多的。进入到博物的海洋里之后,相关的中译版书籍,阅读多了会发现,也不能尽信书,涉及到物种的中文名称,或者生物学知识的表述,有时都会存在些问题,这跟译者、编辑是否具备博物学的基础和知识结构是有关系的。所以,我始终都是抱着审慎的态度读书,遇到提及的物种没有附拉丁名或英文名、译出的中文名又很奇怪的,也都会想办法找到英文原版,自己再查证一番。我平常学习、辨识植物和鸟类时,也会花很多时间多方查阅资料来比对、确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审校”于我而言也都是贯穿在日常的阅读和学习里的。

(以前对海因里希《博物学家眼中的世界》和艾温·威·蒂尔《夏游记趣》这两本书做的一些修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