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麻黄桂枝细辛甘草,你平时都用多少克 [复制链接]

1#

I导读:此四药为临床常用药,若使用得当常可应手取效。然而有些医生拘泥常记,虽药证相符,但因用量不足,难于奏效。作者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分享使用这些药的心得。

对麻黄、桂枝、细辛、甘草用量的研讨

作者/梁兴才

麻黄、桂枝、细辛、甘草为常用中药。自汉代张仲景至今,仍被重视。随其配伍、治症颇多。若配伍得当,用量适中,常可应手取效。然而有些医生拘泥常记,虽药证相符,但因用量不足,难于奏效。笔者有见于此,遂撰文供同道参考。?一、重用麻黄治疗风寒喘嗽及痹痛麻黄味辛,性温,为治疗风寒喘嗽及寒湿痹痛的要药。如麻杏石甘汤、定喘丸等,无不以麻黄为主,应手取效,关键在于麻黄之用量。据笔者经验,药不到量,实难奏效。《中国药典》(年版)载麻黄一日量为1.5~9克,是否有些过低。余在治疗外感风寒咳嗽及寒湿痹痛等症,使用蜜炙麻黄45克(一日量,水煎服);生者用18克,疗效满意,未见不良反应。这样用量《杂志》报导亦履见不鲜。?二、重用桂枝治疗阳虚痹痛?桂枝味辛、甘,性温,有温经通阳作用,为治痹痛的要药。孙华周报导,治一女患,30岁,面色苍白,汗出身冷,身痛恶寒。用桂枝50克,配附子25克、炙甘草25克等获满意疗效。?笔者临证曾从15克开始递增用量,直至30克,连服10剂,未见异常反应。?三、重用细辛治疗湿痹痛?细辛辛温,味厚性烈,对诸风痹痛疗效卓著。由于《本草纲目》引陈承之言,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钱,多则气闭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因此,后人不论何种剂型,都以一钱为限(旧市制),不敢违越,故影响其疗效。其实细辛用量不止于此,只要谨守病机,应用得当,同时注意患者体质,煎服20~30克无害,曾有用量多达40克的报导。?四、重用甘草治疗胃脘痛与淋证?甘草为最常用中药,常用量在1.5~9克之间。?笔者使用蜜炙甘草治胃脘痛,多达45克,配以石膏、黄芩、大黄等药,获良效;孙慧春用生甘草60克,配龙胆、黄芩、栀子等,治肾盂肾炎,获卓效。孙氏认为:重用甘草治胃热吞酸,宜伍用香附、大黄;重用甘草治热淋,宜伍以茯苓、泽泻等淡渗之品。笔者赞同这种观点。?讨论?总之,临床用药是否能够引起中毒或不良反应,不单独在于药物的用量,更主要的是:要掌握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药物的配伍、炮制、剂型、用法、用药季节等等。?如同量细辛,体盛者则安全无恙,体弱者则可出现不良反应;等量甘草,气虚者则宜,中满者则会出现病情加剧。再如古人总结之“冬不用石膏,夏不用麻黄”,“甘草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用梢”,这些记载,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通经透骨液,点击底部“阅读原文”选购本文摘自《吉林中医药》,作者/梁兴才。转自中医书友会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