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卷十一,少阴全篇第八十四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二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二两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水脏,其脉自沉,乃始得病时,反发热而脉沉者,是已传肾脏,而犹带表寒。内有少阴,则宜温里,外有太阳,则宜发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散太阳之外寒,附子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温里以发表,少阴之汗法如此。此与太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章同。(此是讲与太阴病脉沉,而用汗法之理相同)
少阴病,此为肾脏寒也。少阴者,以手少阴心脏,以君火主令,而足少阴肾脏,以寒水之令,而从君火化气为温。寒水温暖,是为肾气,所以少阴不病。而少阴病者,必见本气之寒,而不化君火之温也。少阴病,肾虚脏寒,无微阳以鼓动,所以脉沉。阴盛于水,独阴无阳,故脉微细,或脉沉也。
少阴为脏病,病则阴盛阳虚而恶寒,此反发热者,是太阳外感伤寒也。太阳为经阳,太阳病者,必因伤寒,经阳伤寒,必见发热,所以少阴病者,当见脏寒,而反发热者,是有外感,经阳不解也。所以本条提纲,少阴脏病,外连太阳经病也。故此为伤内外之寒也。
少阴病者,是为脏寒,脏寒无阳,故脉自沉。少阴者,分少阴脏病与少阴经病,三阴篇,皆讲脏病,而少阴经病者,统于太阳,故此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而脉沉者,是太阳经病,已传少阴之脏,而犹事表寒不解,所以发热。内有少阴脏寒,则宜温水寒,外有太阳表寒,则宜发表寒,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发散太阳之表寒,附子少阴之水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3麻黄附子细辛汤者,麻黄发经阳之外寒,附子温阴脏之里寒(虚)。师解细辛,降里阴之冲逆者,就防止汗出亡阳,而发厥逆。降里阴之冲逆,则中气交济,不发厥逆。不会因为脏寒而解表,汗出亡阳,阴盛而发厥逆。
4三阴脏病,皆是禁汗。太阴病脉沉,有经证者,先以四逆救里,后用桂枝解表。少阴病脉沉,有经证者,温里而发表。少阴四,少阴病,脉细沉数者,病为在里,不可发汗。所以少阴脏病,是有禁汗之忌。而此发汗者,另有经病,且汗法是温里以发表。细辛者,降里阴之冲逆,以防汗出多亡阳,阴盛而发厥逆也。所以即有附子温里,又有细辛降浊阴之冲逆,此是双保险,则汗不至成坏病。
5备注一下,如何理解少阴病,也可以这样理解,何谓少病?提纲一,少阴之为病,脉细微,但欲寐也。此是少阴病总纲。还可以这么理解,太阳外感,而少阴内虚者,邪从其类,则太阳之经病,内传少阴之脏寒也。脉沉反发热者,此是脏病连经。
太阳为经阳,寒伤经阳,所以发热,少阴为脏,脏主收藏,脏寒无阳,所以脉沉。所以脏病而反发热者,是表寒犹未解也。
另重点:本条提纲注解的太阳之表寒,少阴之内寒,此表里之寒,就是伤寒病的核心结构。而《伤寒》全书所讲的所有病理,就是围绕着太阳与少阴,讲述伤寒的病理与结构,所以圣人书名《伤寒论》。此就是《伤寒》最核心的理论,如果你能看懂这句话的意思,就代表着你已进入仲圣医门,你已真正的入门《伤寒》。
感冒——赵明锐医案
杨某,男,86岁。平素阳虚体寒,经常外感风寒。感冒后,恶寒,头项强痛,骨节疼痛,咳嗽,无汗,脉迟,从不发热。给予附子0克细辛3克白术克炙甘草0克,一至二剂后即痊愈。0多年以来,每患感冒,即服此方,甚效。《经方发挥》
论:脉法三,沉为三里,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寒热项强,骨节疼痛,此为表证,经阳伤寒。脉迟为脏,少阴脏寒。此为少阴病,脏病连经,麻附辛汤,双解表里。
感冒——赵明锐医案
王某,男,45岁,中医师。每感冒后,头项强痛、恶寒、骨节疼、鼻塞声重、咳嗽等外感表证具备,唯不发热,脉迟缓。累用一般治疗感冒之中西药品治疗无效,缠绵不愈。以附子0克细辛3克白术0克炙甘草0克,水煎服最多二剂,即诸证痊愈,每治每效。《经方发挥》
论:脉迟缓者,本气之虚,表阳也虚,所以不热。
3阳虚感冒——刘含堂医案
黄某某,男,45岁,工人。年月8日初诊。平素为阳虚之体,4日前不慎感时令之风寒,出现寒热、头痛诸症,厂医予西药治疗3天,罔效。现症:恶寒,发热(体温38.5℃),无汗,鼻塞流涕,头前额痛,腰以下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诊为感冒,证为阳虚复感风寒。治宜温阳解表。拟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处方:水炙麻黄6克,炮附片0克(先煎),细辛6克,川芎5克,白芷0克。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3剂,寒热、头痛诸症已消退,惟腰以下尚有冷感,改拟中成药右归丸,嘱服3个月。
按:本例为阳虚感冒,即平素阳虚,又感时令之风寒。治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解表,因有前额疼痛,故加白芷、川芎入阳明经以止痛,且有助于散风寒。因患者平素为阳虚之体,故在表证解除后,以张景岳右归丸温补肾阳以善后。
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现代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咽痛、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合并感染、肺胀、自发性气胸、急性肺炎等。辨证要点为阳虚感外寒,症如恶寒、发热、肢冷不温,咳,喘,苔白,脉沉等。《经方治病经验录》
4阳虚感寒——赵明锐医案
素体阳虚,复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滞于脉络,证见肢体疼痛、手足不温、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甚、春夏好转、秋冬增剧、脉沉迟等一派阴寒脉证者,服此方可获效。
乔某,男,58岁。周身疼痛,游走不定,每到冬季,剧痛难忍,拥被卧床。次年春天,天气渐暖,疼痛也随之缓解。到盛夏时,则疼痛若失。数年来逐渐加重,面色萎黄,肢体消瘦,脉迟而弱。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于秋末冬初即开始服用。附子30克细辛5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制成散剂,日服0克,服至初夏即停。当年冬天疼痛大减,第二年冬天痊愈,以后不论隆冬盛夏,都能参加轻微的体力劳动。
结语:阳虚感冒之证,临床上颇不少见。这种类型的患者,每遇感冒时,概不发热,一贯如此。不论用中西药品治疗,有的总是迟迟不愈。因其平素体阳不足,一旦外感风寒之后,本身之阳热无力抗邪,因而外感表证具备,唯不能发热,脉迟或沉。在治疗方面,若用解表之法治之,实难治愈,因解表之法需结合本身之正气,方能抗邪外出,今在卫阳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温热药的力量,以扶正兼驱邪方可奏效。
麻黄细辛附子汤,去麻黄加白术、炙甘草,用以治疗此病,少则一剂,效果卓著。《经方发挥》
5感冒——合集医案
蒋某妻,伤寒,头痛腰痛,发热而恶寒甚,虽覆厚衣被不减,舌苔黑润,脉沉细紧。王经邦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剂汗出至足而愈。(《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陈某,发热而恶寒甚,头痛,咳嗽,舌淡而润,脉沉而细。饶星连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一剂寒热消失,头痛解除,调理而愈。(《函讯》)
谢某,平素体弱,初病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剧烈,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润,脉沉而弱。医进荆防败毒散无效。邓第光投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川芎、白芷,一剂头痛若失,寒热解除。惟仍咳嗽食少,改用六君子汤加附子,四剂而愈。(《函讯》)
张某,因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发病,发热,恶寒,无汗而脉沉。曾昭仪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人参、白术、甘草、半夏、陈皮,一剂即效。(《函讯》)
傅某,发热,精神不爽,但欲寐,脉沉细。周仁元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二剂获效。(《函讯》)
高某,身无寒热,二便如常,但欲寐,强呼之醒,予之食,食已又沉沉睡去,脉微细。姜佐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神曲、麦芽,一剂脉略起,睡稍减,守原方加减服至五日,而痧出密布全身,微汗,五日不收,胸闷不除,大热不减,改用麻杏甘石汤重剂治愈。越月,又因感寒,而复发嗜睡之证如前,仍按前法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治愈。(《经方实验录》)
钟某,下利月余,经医用寒药利止后,二便不通,而腹胀满,小腹按之如冰,叩之如鼓,面色暗白,舌苔白腻而质淡红,脉沉细。陈林芳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去甘草加杏仁(麻黄一两,杏仁四钱,附子三钱),服后约半小时,小便即通,次日大便亦通,而病渐愈。(《函讯》)《万生友伤寒医案选》
6感冒——姜佐景医案
友人周巨中君之二女公子,处年三龄,患恙沉迷不醒,手足微厥。余诊之,脉微细,承告平日痰多,常有哕意,必剧吐而后快。余曰:诺,疏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半夏、生姜与之。嘱服一剂再商。及次日,周君睹孩精神振作,不复沉迷。又值大雨滂沱,遂勿复邀诊,仍与原方一剂。三日往诊,手足悉温,唇口干燥,由阴证转为阳证。余曰:无妨矣,与葛根、花粉、桑叶、菊花轻剂,连服二日痊愈。以后余逢小儿患但欲寐者多人,悉以本法加减与之,无不速愈。人见本方药味之少,窃窃以为怪,是皆未读经书、未从名师之故也。《经方实验录》)《经方直解》
7感冒——矢数道明医案
55岁男子。平素体质虚弱。公务出差,在寒冷国家温泉浴,患感冒,勉强而归。恶寒发热,体温39℃。精神不振,恶寒难忍,疲乏已极。脉沉细而弱,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日量,服一贴全身温,汗出,午后而愈。服用这样良好的感冒药还是第一次,致以感谢。(作者治验)
8感冒——唐医易医案
林某,女,年月日生。00年0月8日就诊,主诉:外感3天,初起时打喷嚏流鼻涕,口苦口干,咳嗽,有痰色黄。大便正常,小便频短少。舌色正常,有齿痕,苔白厚腻。右脉沉紧,左脉沉细紧,至数平。
熟附子0g,细辛3g,白术0g,炙甘草3g,3剂。
前药后感冒及其他症状痊愈。《00首经方》
论:本案没有麻黄。
9感冒——冯世纶医案
许某,男性,47岁,病历号,年5月4日初诊。右侧头痛天,自感无精神,两手逆冷,恶寒无汗,口中和,不思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咽红多滤泡增生。此属虚寒表证,治以温阳解表,予麻黄附子甘草汤加味:麻黄0克,炮附子0克,炙甘草6克,川芎0克。结果:上药服一煎,微汗出,头痛解,未再服药,调养天,精神如常。
按:体弱或老年人若患伤寒或感冒,往往表现为少阴病。但也见于青壮年。《解读张仲景医学》
0感冒——裴永清医案
沙某,男,67岁,黑龙江某县名老中医兼县卫生局局长。于年月6日初诊。感冒发烧,周身及关节酸楚难忍已周,自服羚羊感冒片、银翘丸、镇痛片、安乃近等多种中西成药,注射阿尼利定数支,均不见效果。余诊之,病人蜷卧,喷嚏频频,恶寒打抖,鼻塞流清涕,头痛甚剧,自觉恶寒,不觉发热,只有在用体温表时方测得体温37.9℃,舌淡苔薄。脉沉。诊为少阴伤寒,治以温阳解表法。
麻黄6g炮附子g细辛3g蒿本3g羌活3g炙甘草3g
原按:本方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而成,因清涕多和头痛甚,加蒿本、羌活以解之;感寒数日不解,加炙甘草安内攘外,调和诸药,兼取麻黄附子甘草汤之义。服剂药后其病状减半,又服剂,脉静身安。摘自:裴永清,伤寒临床应用五十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9《经方治验呼吸病》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