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代表“大黄”时,就是“大黄附子汤”也叫“大黄附子细辛汤”;“X”代表“麻黄”时,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汤
组成: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注意用法中的含义。一般人应用此方时,用水一千毫升,煮取四百毫升药汁,而体质强壮的人应用此方时,煮取五百毫升药汁。这里面其实是时间含义,体质强壮的人煎煮时间要短一些,才能得到多一些的药汁来。这意味着体质强壮的患者要承受更重的大黄附子细辛的峻烈之性。
原文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第十篇第十五条
大黄附子汤的理
大黄附子汤针对的是寒积里实证。当内里阳虚同时外感寒邪时,内寒与外寒互相引动,外寒自太阳传入三阴:足太阴之气不能宣通,则脘腹冷痛;腑气不通,则便秘;足厥阴之气不能宣通,则胁下偏痛;足少阴之气不能温通,阴气内盛,阳气不达于四肢,则手足不温,重则手足部阴阳二气不相顺接而厥逆。
简言之,胁下偏痛,厥阴也;手足厥冷,少阴也;腹痛便结,太阴也。
大黄附子汤的药
①,脘腹疼痛乃脾中寒实,大黄泻下之;胁下偏痛乃肝中寒实,细辛温通之。手足厥冷乃少阴寒实,附子温通之,并且附子可以通彻上下十二经脉,助细辛以通厥阴、助大黄以通太阴。
简言之,分经如下:大黄,太阴也;细辛,厥阴也;附子,少阴也。
②,寒积里实,三阴经气机壅滞,从药物性味方面确立治疗方法,就是“辛开苦降”法。附子、细辛,辛味,大黄苦味,性味之“辛开苦降”既可开降三阴气机,又可助大黄通腑之力。
大黄附子汤的配伍特点
大黄、附子配伍,使大黄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存,如此变寒下为温下。
注意:寒邪深伏阴分,仲景常用附子细辛配伍。
大黄附子汤的临床应用:常用于肋间神经痛和美尼尔氏综合征之属于三阴寒伏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
组成: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附子,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理
当内里阳虚同时外感寒邪时,内寒与外寒互相引动,外寒自太阳传入厥阴,而后传入少阴:“少阴病,始得之”,自太阳而来厥阴,自厥阴而来少阴,厥阴为太阳入少阴之枢机也。
恶寒发热,邪在太阳也;脉沉蜷卧,邪现少阴也。虽无厥阴见症,然此传变不离厥阴枢机。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药
①,麻黄发汗解表,解太阳也;附子温经助阳,以鼓邪外出,温少阴也;两药相合,温散寒邪而恢复阳气。
②,细辛温散厥阴,一可外解太阳之表,二可内散少阴之寒,如此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助附子温经散寒。故细辛为麻黄附子之中介,外连横麻黄、内合纵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配伍特点:
三药合用,补散兼施,可使外感寒邪从表散,又可因护其阳,使里寒为之散逐,共奏助阳解表之功。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
①,阳虚体质之感冒,阳虚之神经衰弱,寒入少阴之咳嗽肺炎、嗜睡。
②,妇人月经期前后或男子泄精前后之受寒。
③,寒邪犯肾之脑痛或齿痛、咽痛。寒伏少阴之皮下青色血斑、产后水肿、肾病水肿。
④,亦可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动过缓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心功能不全、血管性头痛、易疲劳症、多发性神经炎、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睾丸冷痛等病症而见太阳表证及少阴里证者。
重要文献摘要
①、《伤寒贯珠集》: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气相通故也。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紧,脉不浮而沉,故与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②、《伤寒论类方》:附子细辛为少阴温经之药,夫人知之。用麻黄者,以其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不用桂枝而用麻黄者,盖桂枝表里通用,亦能温里,故阴经诸药皆用之。麻黄则专于发表,今欲散少阴始入之邪,非麻黄不可,况已有附子以温少阴之经矣。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表邪由太阳入少阴的时候,其经脉涉及太阳、厥阴、少阴,其中厥阴为枢机;药物中细辛外连横麻黄而内合纵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内科病症时,涉及太阴、厥阴、少阴,其中厥阴为枢机,三阴均为手经,麻黄可以温散手太阴肺经、细辛温通手厥阴心包经、附子温通手少阴心经,治疗寒邪入手三阴或心肺阳损之证。
大黄附子汤治疗内科病症,涉及太阴、厥阴、少阴,其中厥阴为枢机,三阴均为足经,大黄通泄足太阴脾经、细辛温通足厥阴肝经、附子温通足少阴肾经,治疗寒积里实于足三阴经之证。
故以“X”附子细辛汤名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