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彦权先生案例三则 [复制链接]

1#

网上偶然读到王彦权先生案例三则,很受启发。转载于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六经辨治顽固低热案

朱某,女,72岁,偃师高龙镇人,年10月17日来诊,低热几年,有类风湿史,口渴,失眠,腰疼,左腿疼,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诊为:三阳少阴合证

方药:麻附辛合小柴胡汤桂枝汤合白虎汤

处方:麻黄8g,黄附片8g,细辛5g,柴胡20g,黄芩10g,党参15g,甘草10g,桂枝18g,白芍18g,生石膏80g,知母10g,大枣3枚

效果:服药一剂即效,病人反映身上感觉舒服了许多,七剂服完,诸证减,低热愈。

按语:有类风湿史,腰腿疼,用麻附辛,温经通络止疼,温阳解表,此病人虽无脉沉,但病久正虛,舍脉从证,况又有类风湿之顽疾,非麻附辛之猛将不能胜任,考虑再三,大胆用之为君;低热脉弦,离不开少阳,故以小柴胡为臣,一可和解少阳退烧,又可调和脾胃,扶正祛邪;久病发热,又有身疼,用桂枝汤,一可调和营卫,又可通阳敛阴止疼,为佐助;囗干,脉数,用白虎,清阳明之热,顾护津液,防麻附辛之燥,一为对证,二为反佐。全方温阳、散寒、通络、止疼、和解、清热、养阴于一炉,看似杂乱无章,实践证明,各走各道,协同作战,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下肢静脉曲张案

郝某,女,81岁,左小腿静脉曲张数年,肿胀疼痛2年余,加重半月,来诊时已无法独立行走,疼痛剧烈,症见膝盖内下方有一直径约3公分大小血管隆起,拒按,小腿内后侧有多处蚯蚓状静脉曲张,小腿及足踝部水肿,局部颜色变暗,有困、重、怕冷感,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无力。

处方:麻黄8g,附子12g,细辛8g,白芍40g,甘草10g,当归12g,丹参10g,鸡血藤15g,牛膝10g,桃仁6g,红花6g。服药一周诸症大轻,已能独立行走。守方月余疼痛及膝盖下血管隆起消失,小腿内后侧蚯蚓状静脉曲张基本痊愈。

按语: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小腿,单侧出现或双侧均有,常见表现有蚯蚓样血管突起,伴有局部稍大团状血管隆起,颜色变暗,有疼痛、困重、怕冷感。此病多由于热天腿趟冰水,或卧冰地休息,或天冷衣着单薄,或年龄大,阳虚体质,复感外寒引起,总之“局部受寒,寒凝血瘀"是此病的主要病机。

此方乃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活血化瘀药组成,麻附辛三味是温通药中之猛将,麻黄温中兼散(寒邪),又可利水(有水肿),附子为温阳第一要药,为活血提供动力支持,并可散寒止疼,细辛味辛,有走窜之性,通络之力,无药能敌,三药共奏温(阳)、通(阳),散(寒),利(水),助活(血)之功,故为君药;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疼治标,并可酸甘化阴,防麻附辛燥热伤津,为臣药;归、丹、鸡、桃、红养血活血以佐助;牛膝引药到下肢,并有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止痹痛之用,为使药。全方共奏温阳、散寒、祛瘀、活血、养血、利水、通络、止疼之功,因方对其证,故疗效自佳!

有成方,无成病,临证如病有变化,或兼证不同,或体质差异等变化时,此方可大胆变化加减,我想告诉您的只是一种治病思路而已,而并非一个妙方!

治疗“血栓”,我没用一味活血药,却把她治好啦 

李某,女,48岁,洛阳市庞村镇人,年春节前右下肢肿疼十余天来诊,怀疑静脉血栓,因怕引起肺栓塞危及医院住院治疗,确诊下肢静脉血栓,住院20余天,缓解后带口服药(华法林,阿斯匹林等)出院,无间断服药半年余,年11月份因医院,确诊为门静脉血栓,住院月余出院,又口服溶栓药、健胃药2月余不效,因极度痛苦遂再次求诊于吾。


  

症见面色口唇极度青紫,自述身极无力,少腹疼,胃脘满闷,大便溏薄,时有脓便,有下坠感,呃逆,食少纳差,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沉无力。诊为太阴少阴合病,病机:脾肾阳虚,脾失健运,湿阻中焦合并阳虚血瘀,治则:顾护中焦,提振元阳,方选附子理中汤合小建中汤加减。
  

方药: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10g,黄附片15g,干姜13g,桂枝15g,白芍30g,半夏15g,砂仁10g,丁香3g,生姜10g,大枣3枚。
  

服药7天大便已成形,10天后已不下坠,饭量大增,身已有力,守方随证稍加减治疗月余,诸症消失,最关键面色口唇已趋红润,于年4月3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正常。
  

按语:本病从病史与西医诊断及面色唇色青紫看,属瘀血无疑,但中医人眼中的风景则恰恰不同——“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虚劳里急,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典型的肾阳不足、中焦虚寒之太阴少阴合证,故选附子理中汤合小建中汤加减。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充足,则机体才有生生不息之原动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强壮,气血充实,不祛瘀血则瘀血自祛,虽方中未用一味活血药,可“血栓”却真的治好啦!

以上为王彦权先生佳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