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仲景治痰饮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使用 [复制链接]

1#

医圣张仲景治痰饮的基本原则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他把干姜、细辛、五味子配伍使用,体现了这一大法。三药均性温入肺,干姜、细辛温肺化痰,五味子收敛肺气。


  此三药联用,散中有收,收中有散,彼此协同,互相制约,体现了“温药和之”之义。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减方、厚朴麻黄汤等方均以此为主温化痰饮。证之临床,确实有效。


  外寒内饮,饮停于肺,小青龙汤是疗效确凿之方。水停心下,水气凌心,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苓桂术甘汤温阳强心,健脾化饮。但在某些心脏病寒饮泛滥之际,该方尚难取效,每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助之,往往饮邪温化,心病可缓。


  “脾为生痰之源”,对某些慢性心肺疾病之痰饮内盛证,六君子汤可治,但须加姜、辛、味其效始见。寒饮在肝,其证以呕、咳、涎三者并见而不气喘,此肝寒犯胃射肺,每以吴茱萸汤加姜、辛、味以及半夏投之,常能获效。


  寒饮在肾之咳喘多见于老年患者,痰涎极盛,舌质反见光红,乃下焦寒饮内停,虚阳上浮之假象,当投真武汤加姜、辛、味温肾健脾化饮,随痰量减少,咳喘渐平,舌质亦由红转淡。


  另有一类阳虚痰喘,痰饮不及真武汤证之盛,但肾阳亏虚腰膝酸冷,宜补肾化痰,每以阳和汤加姜、辛、味治之,效果良好。


  阴虚水泛为痰之患者,临床不乏其例,舌红脉细数为肾阴亏虚,咳喘难卧,痰涎清稀量多为饮邪泛滥,投以金水六君煎加姜、辛、味,重用熟地以滋养肾阴,其疗效甚佳,但不加则效力大减。


  此外,更有心肺脾阴阳两虚之痰喘,病涉多脏,阴阳乘戾,寒热混杂,虚实互见,症见咳喘咯痰,动则尤甚;汗出心悸,而面唇紫绀;上见口渴不饮,唇舌乏津;中见胃脘痞满,胃纳呆滞;下见腰膝酸冷,小便清长,舌质深红少苔,脉象细数而促。


  此上有虚热,下见虚寒,肺失肃降,脾不运化,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痰饮内盛,是某些心肺疾病发展到晚期的危重阶段,急以《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加姜、辛(原方有五味子)投之,常可使病情缓解。

 姜,常作为中药入药,有生用和干用的不同。生姜性味辛温,主散寒解表,止呕化痰。干姜味大辛大热,主温胃散寒,回阴通脉。所以,人们在自煎中药时,不可随意切几片入药。


  生姜在变为干姜的过程中,挥发油及一些化学成分大量丢失,所以,干姜与生姜的药性有比较大的差异。煎药时,应先辨证,如用于止呕、解热、解毒,应放生姜;如用于温中回阳,则应放干姜。两者不可混用。

经方临证苑

杨兆林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