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经典课堂第十四讲小青龙汤 [复制链接]

1#

小青龙汤

经典原文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

4、咳逆倚息不得卧……其人形肿者

5、妇人吐涎沫。

6、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7、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8、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9、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经典配方

§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干品实测:半夏半升约为55.7g,五味子半升约为31g。

推荐处方

§炙麻黄5-10克、桂枝10克或肉桂5克、细辛3-6克、干姜6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姜半夏10克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方证

1)咳、咳逆倚息、短气、咳而微喘、咳而上气、烦躁而喘:

咳喘是本方主治。但多是咳与喘并见,先咳后喘。有时咳喘剧烈,导致咳逆倚息不得卧。

2)心下有水气、心下有留饮、喉中水鸡声:

提示患者咳嗽痰多如水,或鼻涕如水;大量哮鸣音或湿性罗音。

3)吐涎沫:涎,指唾液;沫,指水泡。

§吐涎沫,指口水清稀多泡,也指咳吐痰液清稀,痰涎较清稀而且量很多,形如泡沫或蛋清,粘稠度低,色较透明,落地如水;或鼻涕多如清水。其人舌苔多见白滑。原文特别提出心下有水气,就是说不断咳吐水样痰液多。

4)口不渴:

§指患者不思茶饮,毫无渴感,而用小青龙汤以后,患者如觉渴,身体微汗出,则为佳象。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5)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无汗或不易出汗。“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一得集》载治郭姓病人,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十余年来,大为所苦。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做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与小青龙汤,两剂即安。

6)其形如肿、其人形肿:

§根据《金匮要略》痰饮病篇的经验,小青龙汤所治的“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的支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的溢饮,均提示有浮肿。

§“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仲景在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基础上,加杏仁。

体质要求

麻黄体质中的体质较差者,面色多青灰色,绝少面红光亮者。皮肤干燥,口不干渴,畏寒,痰液水样量多。一般心脏功能好。

适用疾病

1、本方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见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无汗或不易出汗者。其人口不渴,痰液清稀量多,或痰液形如泡沫或蛋清,色较透明,落地如水。

§COPD无论急性加重期或稳定期,符合小青龙汤证者皆可加减应用,症见咳嗽、痰稀量多、甚或喘息、气短、呼吸困难等。

§合苏子降气汤、半夏厚朴汤、桂枝茯苓丸等。

2、肺部罗音、哮鸣音持续存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痰多色白泡沫者。大多有受凉感冒诱因。

3、老年人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心脏衰竭等见舌紫黯,苔水滑、水肿者用本方,常去麻黄。

4、还可用于花粉证、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泪道炎等,以鼻塞流清涕或流泪为主证。

§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玉屏风散、小柴胡汤。

5、失音。中医称“金实不鸣”。常有外感风寒诱发。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

§朱师母,失音多时,前方皆从阴虚着想不效。今舌淡白,眼胞灰黑,寸口脉闷而短。小青龙汤三分泡服。(《范文虎医案》)

说明

1、患者体质状况一般,偏瘦,面色多青白色或青灰色,绝少面红光亮者,眼袋嘴唇暗淡不红,舌苔水滑,平时畏寒喜暖。如烦躁、失眠、舌红、脉数者,本方慎用。

2、刘渡舟先生经验可供参考:

1)水色:面色发青,或呈现黧黑色,或下眼睑呈现青黯之色。或者面部出现色素沉着。又称水环、水斑。

2)水气:面部虚浮,或眼睑微微浮肿。

3)水痰: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落地成水;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连续不断;或咳吐冷痰,自觉痰冷如凉粉、口舌亦感凉。

4)水舌: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5)水脉:脉弦。若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之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凡尺脉迟、微或两寸无力者,应当注意。

3、小青龙汤证与燥咳的鉴别。(张文选)

1)咽喉痒或咽痒则咳:容易误辨为热证,小青龙汤证也可出现咽喉痒。只要咳喘而见舌水滑,痰白,就可以辨为小青龙汤证。《伤寒论》第40条就有“或渴”“或噎”的或然证。

2)痰黏难以咳出:容易被误诊为燥痰。小青龙汤证也可出现痰黏,颇难咯出,甚至痰黏咳吐如吐丝线,粘连不断。甚至也有干咳无痰者。

4、“辛不过钱”:仲景用细辛,入汤剂量大,多用2至3两。入丸散剂量小,如赤丸。

5、麻黄对心脏有影响,心功能不全者慎用。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急性发作要谨慎使用。

6、穴位贴敷。山西马志坚受清代外治大家吴师机《理瀹骈文》启发,将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理中丸合五苓散分别制成外用的“青龙膏”,“麻杏膏”,“理中膏”。

专业审核:张薛光

审核:李冰石

排版:杨锐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由省中普内整理,相关权益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