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讲讲述:白发渔樵编辑:达生标蓝:原文标红:药证标绿:知识点.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体能不够,不容易烧起来,结果还是烧起来了,所以说反发热,但脉是沉的,这个时候应该是有表证,可能有感冒发烧头痛什么的。一摸脉是沉的。之前我见过一个娄绍昆的医案,有一个症状,胃里边有水的声音,振水音,他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好了。另外小青龙汤里边有一个心下有水气,娄绍昆那个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心下有水的声音。所以心下有水气,有水的声音是细辛证。之前说过啦,心下有水气可以是白术证,也可以是细辛证,这两个不一定,还要看其他的症状去考虑选哪个。.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麻黄附子甘草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有一味药不一样,一个细辛一个甘草。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呀,这不仅从组成上看区别,我们看煮法,麻黄附子细辛煮的挺久的,麻黄附子甘草煮的时间不长,所以麻黄附子甘草汤就是稍微发一点汗,里边麻黄只用到二两,金匮里边有一个用到三两的,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个的,这就煮的时间长了。这两条是少阴病里边的发汗的方子,胡冯体系说少阴病是表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有发汗的,所以是表证。但是我们在太阳病里发汗常用桂枝,觉得麻黄要比桂枝厉害,不太敢轻易用麻黄,很奇怪,在这里,少阴病一上来连用两个麻黄的方,里边没有桂枝。是不是很奇怪,你说两个都有附子,那可以解释呀,都是脉微的。那脉微就脉微呗,为什么不用桂枝加附子汤,之前出现过,为什么不用。为什么不用葛根汤加附子呀,为什么不用小青龙加附子之类的,为什么出现这两个方子。我刚学伤寒论的时候,有一次自己感冒发烧了,我就想桂枝汤呗,然后喝了一剂没好,又喝了一剂又没好,喝了两剂都没好,感觉不对,当时有汗的,头上是有汗的,感觉到手脚有点冷,哎,手脚冷,是不是带细辛的,是不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呀,是不是少阴病呀,那我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煮完喝下去就好了。喝下去人就很轻松,烧就退了,我还挺开心的,喝下去手马上热起来了,还对着空调吹呀,吹了一会又烧起来了,再来一剂,退烧了,然后就好了。所以当时我觉得,是不是手脚凉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呀,手脚没这么凉,肯定用桂枝汤。学到后来,我再去想那个医案,好像我当时是喉咙痛的,就是喉咙是有不舒服的。当时也看了一些日本人的医案,包括藤平健,包括大冢敬节。藤平健是觉得喉咙有痛的,有不舒服的,或者有脓的,好像麻黄附子细辛汤更好一点。大冢敬节是说,喉咙有红的,有痛的,用越婢汤效果更好一些。我发现,他们两个推荐的方子,都是喉咙有问题,然后都没有桂枝,我就去找少阴篇,发现少阴篇里边没有桂枝,少阴篇里有一个方子叫半夏散及汤,有桂枝,除了这个没有桂枝。桂枝去哪了,为什么少阴篇不能有桂枝?然后我看康平本伤寒论,原文里边,太阳病也好,少阳病也好,少阳病有咽干但没有咽痛,阳明病也好,极少或者没有提到咽痛,少阴病有咽痛。我们感冒发烧是很容易出现咽痛的情况,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咽痛的情况,那么是不是感冒发烧的时候,如果有咽痛就应该避开桂枝呢,是不是少阴篇是在讲这个东西。后来学到郭生白本能论,他说道喉咙痛、眼睛痒的不能发汗,要用温病的透表汤,他把喉咙痛的直接择出去,我就感觉这个喉咙痛不一般,可能真的不是太阳病能搞定的。临床实践中也是,比如说感冒发烧,有咽痛,用桂枝汤或者葛根汤,有些人葛根汤喜欢加桔梗加石膏这种,也会好,好了以后咽痛没好,以后咽痛再处理。也有不会好的,比如有咽痛我用小青龙,有直接好的,就是发烧好了,咽还痛,也有直接就是烧也不退。但是如果把桂枝去掉,直接用越婢汤或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的,不含桂枝的方剂,好像就能直接退烧,没有说退不了的,基本都是一剂就退掉了。所以我这边就大胆的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咽痛不用桂枝。少阴不用桂枝。那怎么解释半夏散及汤呢,也有人用过它治过咽痛,能治好的。首先这个条文在康平本不是原文,只看原文,我这个少阴不用桂枝成立。其次,碰到咽痛的,很少有人去用半夏散及汤对吧。第三呢,碰到咽痛,也有用桂枝治愈的,比如说用葛根汤,稍微有点咽痛,上次天使那个桂枝加附子汤,也有好的,并不是说绝对的不能用桂枝。但是从历代的温病的方子去看,没有桂枝,有麻黄石膏,没有桂枝。所以我感觉,咽痛不用桂枝,这条还是可以成立的,只不过有一些少数的反例。换一种说法,比如一个人感冒发烧有咽痛,我用不带桂枝的方子能把他治好,那么为什么我非要用带桂枝的呢,带桂枝的很可能治不好,就是避开桂枝之后,治愈率可以提高,那为什么非要用桂枝呢,非要证明桂枝也能用于咽痛呢。
更多经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