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辨寒热真假谈太阳少阴标本中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www.yunweituan.com/m/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伤寒论》这个条文,多数医家认为是在论寒热真假。

单志华老师精研伤寒,提出此条是仲景以“寒热”作题,围绕太阳少阴标本中见寒热互化论述,认识层层深入,寥寥37字,但意蕴丰富,具体讨论表热里寒证与表寒里热证,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于“辨寒热真假”的商榷

文/单志华

第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01

注家大都解释此条为论寒热真假。

且不说《伤寒论》中未见有“假热”“假寒”的表述,就是在临床上,我们何时见过“身大热”的假热?又何时见过“身大寒”的假寒?

所谓“身大热”“身大寒”之“大”,强调的是寒热在身之表,唯邪在表者可称曰大”(详见正文说明)。

属阴盛格阳证的“假热”,是阴寒逼迫浮阳外露,故其“肤热”医者以手扪之并不觉其热,而不会是“身大热”;“面红”(即所谓“戴阳”)不过是颧颊浅红,娇嫩如妆,口渴喜饮也是温热饮,且饮而不多,舌质暗淡苔腻而润或水滑,脉虚大沉取无力等。

同样,属阳盛格阴证的“假寒”,临床更多见于手足厥冷,即所谓“热深厥亦深”,胸腹部按之灼手,更不会是“身大寒”;舌质暗红苍老、苔焦干燥裂,脉滑数或沉实有力。

所以,此条“为辨寒热真假”的解释是不恰当的。

02

清代注家程郊倩说:“寒热之在皮肤者,属标属假;寒热之在骨髓者,属本属真。本真不可得而见,而标假易惑。故直从欲不欲处断之,情则无假也。不言表里,言皮肤骨胜者,极其浅深,分言之也。”

欲与不欲,情则无假,乃临证至当之言。但认识停留在寒热真假层面,恐非仲景本意。仲景本意是以“皮肤”“骨髓”这种具象化的表达烘托其语境情景,实际上仍是围绕太阳之表与少阴之里及其两者关系来讨论的。

此条行文微妙含蓄,从病人喜恶(欲与不欲)处着眼,实际上是从太阳少阴“标本中”的视角讨论,值得吾辈深入思考。

“皮肤”指表,为太阳;“骨髓”指里,为少阴。太阳、少阴标本中见,具备很强的寒热互化之性,同时本经本气所主及其演变亦是构成《伤寒论》太阳篇的主要内容,这个基本的事实要正视。

以“寒热”作题,围绕太阳少阴标本中见寒热互化论述,认识层层深入,寥寥37字,但意蕴丰富。

寒热在表之“身大热”“身大寒”,即从太阳与少阴寒热互化上,具体讨论表热里寒证与表寒里热证,由此做一个小结。

03

谓之“身大热”,即身体之表热也,乃少阴本热不足,无力中见太阳之化而少阴受病。多为素体阳虚,少阴本热(君火)不能下行蒸化太阳寒水,当降不降,反而从阴出阳,随“少阴主枢”而显现于表。

感邪后寒邪直中,进一步逼迫少阴本热达于标阳之位,则里阳更虚,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此“反欲得衣者”,证明其证是表热里寒、阳气内虚。此即第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这里的脉沉(或沉弦)主阳虚里有寒饮,继而用四逆汤救里。

恰如第92条所言:“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若脉沉无力关脉尤弱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若太阳卫表不固,见“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乃太阳少阴表里皆虚、标本俱病,仲景用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汤入营解肌以治太阳标阳,加附子乃针对少阴本热不足而设,阳回则汗止津复。

04

谓之“身大寒”,即身体之表寒也,乃太阳本寒失于中见少阴之化(少火生气)而太阳受病。多为平素阳热内郁(壮火食气),气机升降出入失调,郁则不通,致太阳少阴表里寒热互化障碍,太阳寒水无以化气布散,标阳不“阳”。

感邪后外邪与太阳本寒俱闭于表,而愈加热壅于里,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俗谓之“寒包火”。此“不欲近衣者”,说明热闭于内而生烦躁,表寒里热证甚明。

此类病临床并不少见,如某些年轻女子,主诉痛经或月经量少,观其面白无华而柔弱,手冷如触冰,甚至每晚温水泡脚,貌似阴寒证。然察其舌质瘦小赤红,或苔黄厚腻,询问有便秘病史,大便数日一行,喜食“麻辣烫”,或口渴喜饮喜凉,易咽喉肿痛,或口燥咽干,或热在血分,但欲嗽水不欲咽等。一派“积热甚深”之象!

此时“辨脉”甚为重要:若感邪后脉浮紧数而有力,属表寒郁闭、热盛于里,证见“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加减(石膏可重用),发表清里并重;

若表证已罢或无表证,脉洪滑数,里热壅盛口舌干燥者,大剂白虎汤主之;

脉沉而有力,证见阳明腑实者(少阴病从君火之化,亦有三急下证),酌情以承气汤通腑泄热存阴,兼以甘寒养阴或咸寒软坚;

若脉弦滑数,见少阳阳明合病者,宜大柴胡汤加生石膏,枢解外邪兼清里热;

若素体瘀血潜伏,感邪后太阳经腑(标本)俱病,表邪入里随受病之体化热与瘀血互结,“热结膀胱”,上冲脑系,见“其人如狂”,若表证已解,可径用桃核承气汤清热通经逐痛。

上法均可配合四逆散(载于少阴篇),因“少阴主枢”,可调达气机之升降出入。

I版权声明

本文摘录自《跟张仲景说上话:单志华四十年临证读伤寒》(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单志华,版权归权利人所有。编辑/百会。

建木医社所分享文章及视频,仅供学习交流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