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初期照片 https://m.39.net/pf/a_9366530.html文
斜阳
闺蜜跟我吐槽,前几天她差点跟婆婆吵起来。闺蜜的儿子八个月大,由于她和老公要上班,平时婆婆来帮忙带孩子。
一天,闺蜜发现孩子身上被蚊虫咬了两个包,刚准备拿药膏给孩子涂上,却被婆婆拦住了。
没想到婆婆竟然接了孩子的尿,蘸着就要往孩子身上涂。闺蜜吓得连连制止,婆婆却始终坚持,说童子尿不但治蚊子包,连磕伤烫伤时也能涂。
任凭闺蜜怎么讲道理,婆婆就是坚持要涂童子尿,为此两个人差点吵了起来。
且不说童子尿包治百病没有科学依据,如果孩子伤口不及时消毒处理而引发感染,那可真是后悔莫及啊!已经年了,带娃圈里依然流传着一些毫无理论依据但却广为人知的育儿“偏方”,坑了无数的娃。
这7条“天雷滚滚”的迷惑育儿行为,来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人中招!
给婴幼儿贴三伏贴
迷惑指数:★★★
危害指数:★★★★
三伏贴,号称“冬病夏治”,可谓是民间神药里的“网红”产品。
一到夏天,医院都齐刷刷地拉开三伏贴宣传横幅,那叫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
许多爱娃心切的爸妈们就忍不住诱惑带娃去贴了。
可是,宝爸宝妈们请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方面,“冬病夏治”这个设定根本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如果真的有这么强悍的神药在,人类应该在三伏贴问世之初就已经如砍瓜切菜般战胜秋冬季多发病了。
另一方面,每年层出不穷的三伏贴灼伤新闻就足以给宝爸宝妈们敲响警钟了。
儿科医生表示:三伏贴中含有强刺激性药物,如斑(含斑蝥素),白芥子(含白芥子甙),细辛(含黄樟醚),毛莨(含原白头翁素),这些强刺激性有毒物质接触皮肤后可能产生烧灼感、红肿、水泡等反应,这些都是化学性烧伤的症状。
对于皮肤柔嫩敏感的婴幼儿来说,三伏贴真的不适合。
新生儿黄疸,服用茵栀黄
迷惑指数:★★
危害指数:★★★★
朋友的宝宝还没出生时,她的婆婆就从老家带来了茵栀黄预备着,说是娃生下来有黄疸的话,就给娃喝上。
然而,新生儿肠胃非常脆弱,前四个月只能吃母乳或喝配方奶粉,直接给月子娃投喂成分复杂的茵栀黄,这还真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实际上,茵栀黄是作为一种“泻药”,刺激排便,来帮助退黄的。
并且,茵栀黄可能会引起新生儿严重腹泻、过敏、皮疹,而腹泻是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另外,茵栀黄中的二十多种成分对新生儿脆弱的肝肾也可能造成一定的负担。
很明显,使用茵栀黄的收益与风险根本不成正比。
儿科医生表示,对于轻微的生理性黄疸来说,新生儿通过充足的母乳喂养,多吃多排,是可以达到退黄的目的的,没必要使用茵栀黄;
对于病理性黄疸,可以采用照蓝光等更为温和有效的治疗方式,也没有必要使用茵栀黄。
给娃灌肠,百病皆可灌,万物皆可灌
迷惑指数:★★★★
危害指数:★★★★
起初,直肠给药的画风并不那么奇怪:孩子发烧时,塞退热栓,也就是对乙酰氨基酚栓剂,这是考虑到孩子不能口服,或者因剧烈哭闹不愿口服时,退而求其次的做法。
后来,直肠给药的升级版本开始出现:感冒、发烧、腹泻、便秘,通通灌肠,百病皆可灌;
灌的药物包括但不限于地塞米松(激素)、盐水(抗菌素)、头孢(抗生素)、维生素B……
终于,直肠给药的终极版本也问世了:有网友表示,太苦的中药孩子吃不下,就从屁股灌进去……
板蓝根、双黄连、金银花……通通灌肠,万物皆可灌,月子娃也照灌。
真是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我看了想报警!
儿科专家表示,灌肠作为一种被滥用的儿科治疗方式,相对于口服和注射来说,没有丝毫优势,甚至还可能造成巨大的伤害。
首先,灌肠吸收面积小、不规则,不容易控制用量,它的吸收率也无法跟口服和注射相提并论;
其次,灌肠时,个别药物刺激可能造成局部溃疡,插管灌肠可能造成肠道损伤甚至穿孔;
灌肠可能改变肠道菌群进而诱发肠道感染;
最可怕的是,长时间保留大量液体灌肠还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甚至死亡。
积食、厌食,给孩子挑疳积
迷惑指数:★★★★★
危害指数:★★★
中医表示,挑疳积是针对孩子手部的几个穴位,针刺至流血,类似于放血疗法。
老家的孩子一不爱吃饭,家长就给他挑疳积,挑完疳积的孩子是乖巧如鸡,叫往东绝不敢往西。
求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
积食、厌食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偏好,在非饥荒的年代,要孩子每一餐都狼吞虎咽地吃完是绝对不可能的。
仅仅因为孩子吃饭“不香”,就给孩子做毫无理论依据且过程痛苦的挑疳积,只会让孩子心生恐惧,被恐惧支配着的进食必然是不愉快的。
长此以往,还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小儿夜哭不止,用亲生母亲的内裤套头
迷惑指数:★★★★★
危害指数:★
用亲妈的内裤套孩子的头止夜哭?也有网友表示,他们那里也用亲爹的内裤套孩子的头。
据说这样做是因为能让婴儿体验到“家”的感觉,从而安心睡觉。
这神奇的逻辑完全可以媲美“穿山甲通乳说”了:
“为什么穿山甲能通乳呢?”
“穿山甲连山都能挖通,何况区区一乳乎?”
那挖掘机表示不服啊!
有些偏方的脑回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友情提示:不信偏方,不传偏方,爱护天下娃,健康你我他。
婴儿哭了,不要理他
多哭哭可以锻炼肺活量
迷惑指数:★★★
危害指数:★★★
在任何情境下,哭都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只为了锻炼一下肺活量就放任婴儿陷入痛苦?这明显是得不偿失的。
婴儿:我要那么大的肺活量干什么?
哭泣是婴儿与养育者交流的方式,他在告诉养育者:
“我饿了”,
“我困了”,
“我尿尿了”,
“我拉屎了”,
“我要抱抱”,
“我不舒服”……
这时,父母是需要回应并处理婴儿的需求的。
并且,初生婴儿处于“全能自恋期”,在他们心里,他们就是一切的中心,只要“哭唤”,就能无所不能。
但如果需求得不到回应呢?孤立无援的孩子没有办法自力更生,他们对于自己“无所不能”的自恋也被打破了。而同时,也会变得没有安全感。
换个角度,眼睁睁地看着宝宝哭,作为父母又于心何忍呢?
寒冬腊月,给娃穿开裆裤
迷惑指数:★★★
危害指数:★★★
冬天气温零下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被裹成球的娃下边却穿着开裆裤,家长表示娃的屁股不怕冷……
全身都怕冷怕的不行,只有屁股和生殖器官不怕冷?
抱歉,人体还真没有进化到这么智能的地步。
开裆裤只是人们过去无暇处理娃屎尿屁的无奈之举。说娃冬天穿开裆裤不怕冷,也是为了使其合理化而胡出来的,却被现在的一部分人奉为圭臬。
实际上,开裆裤作为前人发明的“偷懒神器”,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但冬天不要穿开裆裤,最好是一年四季都不要穿。
一方面,裸露的生殖器官可能会感染病菌、造成炎症,同时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另一方面,生殖器官的裸露不利于孩子性意识的发展、身体边界意识的形成,还有可能给坏人可乘之机。
生儿不易,育儿更不易,且行且学习。
虽说我们总想时刻保持清醒,怎奈何养娃路上这些坑总是躲闪不及,翻过了这个山头,还有下个山头在等待!
所以,宝爸宝妈们,一定要记住:
不捂热!
不睡扁头!
不挤乳头!
不穿开裆裤!
不滥用抗生素!
你还遇到过哪些坑?宝爸宝妈们快来继续补充!
-End-
作者:斜阳,搞教育的娃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