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类风湿实际上就是风寒湿邪侵入了机体,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它们侵入筋脉,瘀阻气血流转,不通则痛。
当疼痛发作时,整个身体的关节都会感到疼痛,稍有动作就会感到疼痛,严重时关节甚至会胀得难以忍受,特别是在阴天、风大或下雨的天气下,疼痛更为剧烈。
最近我接诊了一位39岁的女性患者,她说她五六年前生了孩子之后,就出现了莫名其妙的浑身疼痛,但是当时以为是坐月子没注意保护导致的,也没太在意。
进两三年来这个关节疼痛一下子就突然变得厉害起来,现在早起关节就像生了锈一样,关节发僵发硬,到了阴雨天气那关节就更加疼痛难忍,全身关节还会发胀难受,正常走路都成问题。
我为她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她的膝关节有明显的红肿,舌苔薄白,脉沉细,血液检查血沉67mm/h,类风湿因子也是阳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辨证为肾阳不足。
我为她开出了三痹汤加减,党参,淡附片,茯苓,川芎,白芍,生地,细辛,秦艽,防风,川独活,桂枝,益母草,生薏苡仁,制南星,桃仁,红花,生甘草。
患者再次来诊时,自述症状减轻,我又在原方基础上重用细辛加用全蝎,继续进行治疗。
经过3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症状基本平稳,血液检查各项指标也基本恢复正常。
三痹汤为治疗风湿痹痛之常用方,源于《妇人大全良方》中,主要治疗风寒湿三气杂至之证。
但是我们在实际应用时要通过辨证来灵活加减,文章开头我们也提到了,痹症是风寒湿三股邪气杂合在一起侵入机体导致的,那这三股气肯定是有强有弱的。
风气盛的称为行痹,就是说疼痛就会像风一样,在机体内转移,导致今天这里痛明天那里痛。
而寒气盛的呢,我们称为痛痹,就像寒冬的寒冰一样,在机体内导致强烈的疼痛。
那么湿气盛的呢,我们称为着痹,就像污浊的流水一样,在关节之中无法排出,疼痛固定在一个地方。
现在我们再回到这个病案中来,她的病程长达五六年之久,再加之关节肿胀僵硬,是肾阳不足,寒气旺盛的表现。
那么方中川芎,细辛,秦艽,防风,独活等均能发挥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益母草,红花,桃仁可以发挥活血化瘀的功能;白芍、生地、党参三药合用可以滋养气血;茯苓、生薏苡仁、制南星、生甘草则能发挥利湿祛痰的功效;淡附片、桂枝可以散寒止痛、助阳化气。
方中药物合用,即可针对她的症状发挥温肾散寒、祛风除湿的效用。
类风湿的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的个人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防寒保暖,房间需要经常通风保持干燥,饮食上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食疗小方赤小豆排骨汤。
配料:赤小豆、猪排骨。把赤小豆和排骨洗干净放进砂锅中,注入清水,旺火烧滚40分钟后,改用文火再熬约2小时,至赤小豆起沙,排骨酥软为止,最后放入自己喜欢的调料即可出锅。
以上就是本次我要分享的内容,中医讲究一人一方辨证治疗,文中的方剂应平台要求均已隐去克数,只用作交流分享之用,切勿私自套方抓药,以免延误病情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热点引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