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主要内容(文字与音频有出入,以文字为准):
哮喘,中医辨证先分虚实:
1)虚,多为肾虚,肾不纳气;
2)实,从朱丹溪和张景岳的记载来看有痰饮和寒邪宿根两个病机;
胡老的哮喘医案主要针对实证,他总结其病机有痰饮与瘀血两个,方证主要有五个,本节涉及三个:
1)射干麻黄汤证;
2)小青龙汤证;
3)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大枣七枚。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伤寒论》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小青龙汤中有桂枝汤的结构:桂枝、芍药、甘草,配合麻黄解表散寒力道更强;而干姜、细辛、五味子的组合对寒痰冷饮即“心下有水气”更有针对性;可以说小青龙汤证从内到外都是一片寒象,所以要对外解表散寒,对内温化水饮。
射干麻黄汤同样用麻黄、细辛、姜、半夏来散寒化饮;但对比小青龙汤,去掉了桂枝汤结构,解表散寒之力偏弱;而射干、款冬花、紫菀,这些全部是下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品,可见射干麻黄汤证的人痰饮郁结和气逆咳喘的情况要更重。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射干这味药是性味苦,寒的;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之功;可用于痰火郁结,咽喉肿痛。所以射干麻黄汤证的人除了喉中痰鸣漉漉,也可能会有咽喉不利,甚至咽喉肿痛的情况,这是小青龙汤证所不具备的。
1中1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