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个挺帅气的小伙子来找我寻香,问起用途,这个大男孩竟然红了脸讪笑起来,羞涩的提到了令很多国人难以启齿的一种味道——狐臭。我不禁有些好笑,都年了,狐臭这个困扰中国人几千年的味道怎么还会成为今人的尴尬?
其实对于西方人来说是,狐臭是自然的生理特点,不是疾病,更不是缺陷。所以西方的超市里总会摆放各式各样的腋下除臭剂和香体露,顾客也会大大方方的挑选使用,而在中国,这样的情形确实少见很多。所以,我们不妨回溯历史,看看是什么原因让国人对狐臭如此敏感,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付这种味道的。
有专家调查过,全世界有80%的人都是有狐臭的,在欧美,有狐臭的人比例高达90%以上。但在中国,80%的人都没有狐臭。这就让古代的中国人将狐臭与华夷之辨联系在了一起,狐臭成为所谓“蛮夷”后代的标志。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网络配图
华夷之辨有时会被理解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但是自古中国文化就是辨与融的结合体。所谓“辨”也是从三个方面观察的,一者为血缘,二者为地缘,三者为文化。这并不是简单唯血统论的。所以,自古就有太多的民族,通过文化或心理的认同,融合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狐臭也成为民族融合的标志,遗留在了国人的基因里。只是由于这种味道实在不易接受,而且又被打上了血缘的烙印,以致成为自古以来很多人难以启齿的隐私。古代医方中也不乏解决之道。
川芎
首先用香味掩盖狐臭,就成为最实用的一种解决思路。金日磾(midi)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也是最早明确记载使用和香的人。他本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少年时因战败被掳入汉宫。但汉武帝没有因为他的出身而有所顾忌,反而对他大力提拔,后来他成为朝中的二号人物。关于金日磾用香的故事,《洞冥记》有记载:“金日磾既入侍,欲衣服香洁,得氤氲之气,自合此香,帝果悦之。日磾尝以自熏,宫人以见者,每增其媚。”清褚人穫《坚觚广集》卷二“腋气”条引此书云:“金日磾入侍,欲衣服香洁,変胡虏之气,自合此香。则知今谓腋气为狐臭,狐当作胡。”】可知金日磾制作合香的初衷,就是为了掩饰狐臭的,而且效果甚好。只是可惜,这种合香的方子没有记录下来。
辛夷
不过,医书中这种针对狐臭的方子还有很多,比如《备急千金要方》里记载,用辛夷、川芎、细辛、杜蘅、藁本浸于酒中,涂于腋下。明代医学家徐春甫曾说:“外搓以枯矾、麝香,仅疗一时之急,不终日而气复如旧。”可见这类方子类似今天的香水,只能短期遮盖味道而已。
不过,今天越发开放自信的国人,不应该再被小小的狐臭困扰。我们不妨大大方方的面对这个味道,使用一些祛味增香的东西。
今日世面上多见的都是比较适合西方人洗好的化学药剂,其实我们传统的除狐臭的香品更适合中国人的审美,也更天然健康。以后我也会陆续做一些香体膏,希望能利益广大体味较重或追求自然清香的爱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