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华:马老师,我听过一种说法,说伤寒论的人参都有的沙参,我现在实验了。我曾经有个朋友采访了八个省的老药工,很老的药工了,拿着沙参问这个东西叫什么,他们说古代就叫人参,所以说现在我用泻心汤用人参时用沙参效果就特别好,但别的不敢替换,我理中汤不敢换,我觉得解释不过去,麦门冬汤可以换,泻心汤可以换。
马新童:个人观点啊,我觉得生晒参接近古人的人参,沙参力量还是薄了一点。我经常有些时候直接用高丽参,比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按比例人参才一两,按3g折算才3g,太小了,我一般折成5g,三分之一折,假设一两按等于15.g,生晒参才5g,想立马吃到那个效果,我试了一下,用高丽参好,北京的高丽参非常贵,1g好的就是50块钱,但是疗效可不是你说的那样的,吃了一副就管用了。我有些不理解,我用高丽参别人要自费,是补药,张仲景补用什么就给人参甘草大枣,这几样就补了,根本不像现在一大堆的东西。
张苍:人参补肾吗?
马新童:生晒参大家可能都见过,有点泛白,为啥说它不元气呢,元气之主是肺嘛,我开玩笑说,按这个道理我给你开个五参汤,西洋参东洋参南沙参北沙参还有紫参。
李:我觉得组方可能跟金匮上的那段原文有一定关系,比如说肝,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首先是本脏,一个所生一个所克。
马新童:它是这样的,你说的和辅行诀有密切的关系,辅行诀里面,甘它的功效方面叫补,肝的辛味是补,酸味是泄,肺是刚好相反的,补肝的时候就是泄肺,泄肺的时候就是补肝,其实从图上看就是气的周流。举个例子,这个气在一个房里里面叫房子的气,出去叫另一个气,其实是一个东西,指的是它的不同位置而已,五脏和六腑,五脏是根本,有用的是六腑,我们将流动的气,黄元御抓住这个要点了,所谓的一气周流,我不管你怎么流,让你转动开你就好了,因为大气一转所以的东西都解决了。你比如说现在冬天,一种情况不能解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就死了,你就不用治了,治不了了,剩下的就是我们怎么样顺着它,逆着它,还是怎么样去搞,这样事项解决了我们看内经就看到很清楚了。易经搞清楚了内经就清楚了。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热到极点的时候用大剂量的石膏也降不下去,你放点附子、干姜、葱,再不行了加点猪胆汁,一下就过去了,它缺哪一点东西过不去,没有寒症的任何表现,想喝凉的,石膏越下越大,仍然大渴,这时候倒回头来着,反佐之,反佐还不行你就反着治,为什么好的病我们治不好,就是治反了。说白了就是没看懂人体的规律。要寒就一直寒到底了,是那样的情况吗。
?:我想中医基础上寒者热之热者寒症,到底对不对
马新童:对,大原则是对的。
?:但他中间丢了一个整体。
马新童:没丢,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是大的原则,因为根据阴阳的道理来的,但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必热,重热必寒,寒极生热,他就是讲的这个道理。那天群里有人讲我们不要谈这些虚的东西,其实是思想观没有改变,这里就不会有东西的,说实话,你不要看着它虚,落到实处,你会发现这过不去没关系的,这还有一条路,你思路就打开了,世界观就形成了。
张苍:马老师我给您介绍,我给初中生讲课,学生乱成一团,这就跟幼儿园差不多,然后我就想,我们赵老治湿的法子他们能不能听懂呢?我问他们自然界潮湿有几种现象啊?夏天闷热,墙角湿,闷得慌,那夏天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能好了啊?第一刮风,把湿气吹走了,第二沟渠不通了排水,第三,我用火烤。我一看这开鬼门,洁净府,中焦建运脾胃,没学过中医的初中生都能讲出来,这就是我们中医的深奥之处,他都能通。古人读六年小学就能当名医,用的他优秀的思考方法。
马新童:其实这才是中医的精华。
?:现在一些中医爱好者,他把生活的常识丢了,越学越离谱。
凯老师说中医很简单,就是阴阳,寒热。
张苍:我们要是大道至繁我们就不学了,有那么多有趣的。
马新童:自古以来,有那么多的名医有如此的相似,古代名医成名都是由简到繁,由繁反约,而且到一定高度时候,针对现实时候中有代表性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形成所谓各家学说,其实都是站在那个高度再说,一看一段时间我们这个扶阳学派起来了,怎么突然就兴盛了,不是突然,有原因的,实际是清热解毒、凉血的方法用到极点了,这其一。其二,相火藏不住,到处乱行,君火不明,相火不位,你说不用它用啥。所以干脆说你就用我的方法乱打60-70%的也好了,这话一出人家是站在高度上说话,后面的人当真了,见到一个病人就这样去做,是对吗?
?:现在有些中医爱好者见到感冒就麻黄附子细辛汤。我可受不了这方法。
马新童: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有指征的。而且我觉得好多地方用的不太对。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口中和,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而你,这个过了几天你还用麻黄附子细辛吗,他为什么改了一味药,不是那回事了。原来他的气不一样了,药就不一样了,用完到是好了,用完问题出来了,辛燥的药容易伤阴。后来我们说绝对不伤阴,原因是我们吃的阴寒的东西太多了。天天吃凉酸奶,冰镇的东西当然就无所谓了。要考虑时代的问题。扶阳学派,卢崇汉先生的桂枝法我用的也很多,他怎么来的这样的方子,临床疗效非常好,你想西南的昆明,湿气很重,就是注重阳气的问题。举个例子,四川的麻辣烫很好,我们那里西北也吃很好吃,但鼻咽癌较多,很久以后我想西北燥气太重,鼻咽癌吃出来的嘛。人也有他特殊的体质,有些人六阴脉,有些人六阳脉,他就能一直保持住,特殊秉赋嘛。如果说我们假设这个制方者当时时怎么考虑的,那个就牛了,我们随时都可以制方了。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人,我把我们学的全部腾空,去考虑考虑,你会发现他没味药是如此的精准。医院去了,我发现我们现在用的是河图洛书,告诉你这是最基本的。那天我去听刘银华,他到现在不写书,他其实满肚子学问,他说“我还没搞清楚,我怕写出来的东西是错的”,很谨慎。
?:刘老师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比如说语言,他会藏语、梵文、英语,都没有问题。
马:我会汉语,偶尔说两句英语,我还会说维语,我还会背诵一些经文,我会四种语言的,但他学的通,他不只是懂,太牛了。他翻译完说你看我翻译的对不对,其实人家翻译的已经很精准了,还很谦虚。他为了了解印度吠陀医学去印度好几次了。我在看病,他到我那去了两天,他在我那看了后说我以前没有重视伤寒杂病论,没想到伤寒杂病论真的挺厉害,真是好东西。我送他一本桂林古本,他送我一本吠陀医学。我以后看看人家也是自成体系啊,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什么落后的,不是那回事。一点不朴素。
?:人家的朴素不是低级,是抓住事物本质的东西。
?:我看柯琴评麻黄升麻汤,说用药至十四味,犹广袤原野,与防风通圣等方,同为粗工侥幸之夫。
?:这句话不对。
?:他就说十四味,你听我说,我回去查桂林古本就7味,就少一半。你说射干麻黄汤里面用款冬花是张仲景用的吗?
马:像张仲景的手法吗?
?:干姜细辛五味子。
马新童:姜辛味嘛,我是这么认为的,桂林古本更古朴一点,它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甘草,就四味药。
?:防风通圣我讲不了,麻黄升麻我用过几次,第一个用的时候我是从方证的角度用的,医院住院的孩子,已经输液5天,体温38.9℃,一张嘴化脓性扁桃体炎,但是人家告诉我一个特点白细胞,脓性扁桃体炎白细胞有点奇怪,我琢磨一下,她原意让我把脾胃给调一下,他们接着输液,我说我们老祖宗会治这个,而且比西医要好,她觉得你们没有抗生素,现在用着这么大剂量阿奇霉素都不行,你们中医能行吗。我给他讲,你看这个咽喉通道,化脓生火,水怎么下了,水不是从这下来的,水是从脾胃上来的,先要激活脾胃。我就想起这个原文来,,手足厥逆,喉咽不利,唾脓血,主之。我就用了麻黄升麻汤。我说明天别输液了,她不同意说即使我同意了孩子爸爸爷爷奶奶也不同意。我说你把口服药停掉吧,她同意了。第二天她给我打电话,说这药神了,当晚退烧,到现在快一天一夜没烧起来。
马新童:这个可以解释,我们用药讲究精准,这个药来了,整个方向没有变化的时候问题不大,如果你加的药它的主要方向变了就不行了,而且你看了吗它里面七味药,张仲景的药是非常的??,后面还有个薯蓣丸,薯蓣丸这个方子??,和后面的什么有关系呢,你看桂林古本伤寒论就没有这个方子,我觉得大概到了唐朝的时候,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的这类方子就很多,薯蓣汤等好多,药物的组成基本相似,它是另外一个体系的,一般来说包括桂林古本里面大黄蛰虫丸啊鳖甲煎啊组成都很精炼,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这么认为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心性越来越复杂了,治起来就越来越棘手,这个大夫加两味,传给他的学生了,到宋朝就有可能这样子,当我看到桂林古本的时候我就想好牛啊,是真是假啊,我是个临床大夫,是真是假临床一看便知嘛。比如小柴胡加黄连丹皮汤,我考虑好久才敢用的,柴胡截肝阴啊,柳宝诒先生在温热逢源里写,黄芩汤加元参豆豉,他有道理的,元参这个善清浮游之火,春温的话阳气并在头嘛,当我看到桂林古本的时候,比他还要牛的多,我们讲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个方子就体现这个东西,柴胡用八两,有名目益睛的作用,大剂量的时候用它的味不用它的气,气是很少的嘛,大剂量它不是上升了,全用的味,匡匡的就填进去了,黄芩清清它的热,后面的半夏去掉了,加四两的花粉,加黄连丹皮,这就起来了,木生火,实则泻其子,火还往哪里走,就起不来了。这个方子临床运用:糖尿病属于这个类型的,还有感冒。那年欧阳给我一块看的病人,欧阳说用小柴胡汤,因为有颈项疼,耳朵啊什么的专门的条文,我觉得他看到已经很对了,但这个人边舌头尖是红的,我说你这个病是春天就开始发作,他说对,要叫我说这个方子才到,更精准,我们讲究开方大体上对,还要精准,这是两个感念。像黄煌老师用猪苓汤加栀子甘草,他没看过桂林古本叫我说,要看过就用猪苓加黄连丹皮汤,这是标准,你说加栀子甘草对不对,当然有道理。你把两个方子放在一块比较,古人更加古朴。用猪苓汤,然后黄连丹皮在哪个位置,皮通皮治肺的,黄连一般清心清胃,这一搞温就没了,一般阳热往上走,湿是往下的,猪苓搞了半天湿热互结的情况,黄连阿胶,这个方子再转就变成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了,你看这个图它就是个圆圈,这个方在这个位置,这个在那个位置上,这样算我们能排出个方子来,周天之数的方子,大体上哪个?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勾陈腾蛇,这六个还不够,后面还有好多方子,当我看到辅行诀的时候觉得真牛,要是全部退出来的话,根本就是看病若神啊,不用记,把这几百个方子记下来,多一点少一点剩下的就是细微的调整,太牛了,“医道毕矣”,多狂的话,张仲景说“思过半矣”,后来我看他的方子,我觉得如果说他里面只有六首方子,但从这个地方暴露他的水平绝对不在张仲景之下,而且很可能在张仲景之上,辅行诀嘛,是辅助修行的诀窍,否则五精不续,他是入门的东西,无论是道义也罢,佛义也罢,佛家叫易方明,道家叫文功武功,文功包括了医卜命相山,山就是风水,看墓地啊叫山,给方子看病叫看地理,看阴宅看墓地叫风水,我们经常搞错了嘛,说给我看看风水去吧,那是给死人看,给活人看叫地理。这都有规矩的,研究这个无穷无尽,术数里面博大精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