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孙先生,58岁。患者近两年来老是感到腹胀,少腹浊气冲咽喉逆胸胁至头部达四肢,医院治疗,但是不见好转,当时诊见患者舌质淡红,苔白中心夹黄,脉沉弱,经详细问诊又得知患者还有烦躁,倦怠乏力,手足不温,食后欲呕,口淡不渴等症。综合患者病情,我们可以看出患者少腹浊气冲咽喉逆胸胁至头部达四肢辨为奔豚,再根据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辨为寒,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因烦躁、食后欲呕辨为阳虚寒扰,以此辨为阳虚寒盛气逆证。于是给患者开出如下方药治疗: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吴茱萸,红参,厚朴,黄连,炙甘草等。方以桂枝加桂汤温阳益气,平冲降逆;以吴茱萸汤温阳散寒,益气降逆,加厚朴下气降逆,黄连兼清郁热。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药后说腹胀减轻,气上冲头还没有变化,于是又在原方中加入代赭石、旋覆花等,又七付。患者服后气冲咽喉减轻,食后欲呕消除,后又在原方的基础上多次调方,患者前后共服药三十几付,诸证基本解除。
吴茱萸汤,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寒气上逆,而见吞酸嘈杂,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折叠
编辑本段
主治
1)阳明寒呕
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
头痛干哎,吐涎沫。
3)少阴吐利
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吴茱萸6克防风桔梗干姜甘草细辛当归各3克干地黄9克
上八味,哎咀。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养血温经散寒。
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当归肉桂吴茱萸丹皮半夏(制)麦冬各6克防风细辛藁本干姜茯苓木香炙甘草各3克
水煎服。
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审视瑶函》卷三
《审视瑶函》卷三。
半夏(姜制)吴茱萸川芎炙甘草人参白茯苓白芷广陈皮各等分
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毫升,煎至毫升,食后服。
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宜明论方》卷一
《宜明论方》卷一。
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白术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温阳运脾,理气消胀。
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圣济总录》卷四十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白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荜茇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槟榔(锉)2两半,人参1两半,大黄(锉,炒)2两。
《圣济总录》卷四十。
霍乱,呕吐酸水,气结心下。
上为粗末。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千金》卷十六
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甘草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
《千金》卷十六。
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万氏女科》卷三
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万氏女科》卷三。
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