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新手上路
- 56
- 11
- 2020-03-27
|
1#
t
T
发表于 2023-06-22 21:01
|只看楼主
医治白癜风偏方 http://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00:32 五月五,庆端午 吃粽子、赛龙舟、 吼山歌、打李子…… 成都的端午老民俗 既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 你家还保留着吗? 猪肉节 和现在大家喊“粽子节”“咸蛋节”不同 老成都的端午节别名叫 ——“猪肉节” 那时候,很多人只有过节才能吃上猪肉打牙祭 所以端午节便有了“猪肉节”这个俗称~ 给女婿送伞或草帽 这是成都特有的一个民间习俗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中记载 过去在成都部分郊县农村, 端午流行“送伞””送草帽“ 女婿在婚后第一个端午 要备上九个粽子、九个盐蛋、两瓶酒 携妻子到岳父家过节 岳父母受礼后,要赠给女婿一把新伞 女婿回家时,不论天晴下雨都要打伞回家 有庇护之意,望婆家照顾新媳妇 在繁体字中,“傘”是拥有人字最多的字 寓意多生儿女,人丁兴旺 或者岳父母回赠蓝布底子绣花草帽 而成都草帽最出名的在龙泉驿柏合镇 所以成都人也把相亲或者拜会岳父母 说成“到柏合寺取草帽儿” 望丛赛歌 别以为民间赛歌只是少数民族的专利 成都人过端午节 也兴对歌赛歌 成都郫都区的望丛赛歌会 还是汉族现存唯一的传统赛歌节 《郫县旧志》中记载: “望丛祠,即二帝陵边, 端午日,游人如蚁。 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 据《望丛赛歌史话》记载 望丛赛歌会源于 百姓以歌舞感激古蜀先帝 保佑当地度过了瘟疫 赛歌之风隆盛于清代 流响于民国 至抗日战争初期而中断 年端午节望丛祠内重搭歌台 多名歌手再度热烈竞歌 是日盛况空前 观赏者达5万多人 如今郫都区的望丛赛歌会 已经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撒李子 端午节,成都又一个外地罕见的习俗 那就是——“撒李子”! 端午节这天 成都人皆买李子 于城东南角城楼下 上下对掷 聚观者数万 说是撒李子大会 其实也就是青年男女 借此机会出来撒欢的时机 也有一说 称谁挨的李子多,谁就生儿子多 有一首民歌这样唱: “捡起李子怀中揣 叫声媳妇,哎! 多吃李子儿满屋。” 于是人们大把大把的李子 专往大姑娘、小媳妇的头上甩 那些想多抱孙子的婆婆些 一大早就拉着媳妇去捡李子~ 吃苋菜 以粽子和咸鸭蛋闻名的端午节 在中国传统节日里虽然排不上“老大哥” 但也是节日间的“老资格” 这一天,吃粽子、咸鸭蛋、炒苋菜 谓吃了苋菜永不忘“汉” 抒发一种爱国思绪 点雄黄 饮雄黄酒的时候 用指头沾几滴 涂在小孩的额头、鼻子、耳朵上 可防蚊虫叮咬 或是在小孩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一借雄黄驱毒 二借猛虎壮威镇邪 挂香包 《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还记载 孩子们佩戴五色丝线缠绕的粽子 和用棉布、丝线缝制的香包 内装雄黄、苍术、丁香、 细辛、白芷等中药 相传可以避毒虫、瘟疫 年轻妇女还将艾叶、蒲叶或石榴花 插在头上以避邪 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成都端午节传统活动之一 始于汉,尤以清末、民国初年为盛 锦江就是成都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场~ 后来锦江河床升高,水位降低 成都市区的龙舟竞渡停止 竞渡活动移往新津、金堂等地进行 抢鸭子 抢鸭子也是成都的一个重要端午节目 组织者事先准备好活鸭放入江中 一声令下之后 参赛者们从四面八方向鸭子扑去 最后谁抢到手的鸭子多 谁就是胜利者~ 吃粽子 在众多端午民俗中 成都端午吃粽子又自承了一份“成都味儿” 相较于北方粽子的“大块头” 成都的粽子秉承了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和柔美 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小巧形态 因成都周边盛产竹子 一般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 馅料不像北方粽子的简单单一 也不同于华南粽子的“糯米蜜饯” 因成都人嗜辣 所以粽子也有了甜辣之分 成都人更把粽子吃成了 火爆30年的“粽子一条街” ——马鞍东路 每年端午节到来的前半个月 这条街上无论什么店铺 都会临时改行卖粽子 不足米长的小街支满了粽子摊 而且十有八九都以“婆婆”命名 马婆婆、杜婆婆、陈婆婆、杨婆婆…… “婆婆粽子”品种丰富鲜香可口 串起了成都人的乡愁 艾叶菖蒲洗澡 据《成都市志·民俗方言志》记载 端午节时 老成都人家家大门一边两串 都要悬挂上陈艾、菖蒲~ 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还要用晾干后的菖蒲或艾叶熬水洗澡 避免蚊虫叮咬和皮肤疮毒 谚云:“端阳不浴艾,死后变妖怪” 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怎么样? 这些老成都的端午习俗 你知道几个? 综合整理 钟辉 视频、摄影成都发布-成都晚报田宇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 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