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枝汤与腹部肿瘤
要说桂枝汤与腹部肿瘤,我就认为应该先从太阴提纲开始。可以说太阴提纲我们已经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是我们对它的解释只是一个随文演绎想当然,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再看:太阴提纲就是腹部肿瘤的表现。《伤寒论》第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之为病”,“之为病”就是拉开架势讲话,太阴这个病啊,语重心长的说,可不是一般病。“腹满而吐”,我强调在《伤寒论》的这个语境下,“而”表示递进,也就是说,在叙述中间,“腹满”和“吐”虽然是并列的,但通过“而”强调了后者,强调了“吐”。不但肚子胀,而且还吐,吐才是关键,大家可要知道啊,吐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欲呕。不但吐,而且已经到了“食不下”的程度,张仲景说“默默不欲饮食”,大家很熟悉,但是到了食不下了,可能就不是简单的不想吃饭了,要是没有实质性的肿块儿,吃不下去饭的机会还是不多的。更主要的是“自利益甚”,就是说下利越来越厉害了。“时腹自痛”,不仅有下利,而且肚子还痛。更主要的是后边一句话说“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以前我们就顺文读过去了,说“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那我现在就问为什么要下呀?他明明知下利呀,为什么要下啊?说明有肿块儿,说明这种下利是不通畅的。大便次数并不见得少,但是就是大便不下来,甚至大便不通畅,才用下法。那什么病引起的,那就腹部肿瘤引起的,所以当腹部肿瘤引起的时候,胃气不能下行了,气机不畅了,所以腹满。胃气不能下行了,所以气机就逆上了,所以吐。当然吃不下去饭,在这种情况儿不用下法不行啊。从这一点上看,太阴提纲就是腹部肿瘤的一些表现。
更令我们大开眼界的是,太阴中风可以用桂枝汤。在太阴病条文中,张仲景实际上真正提出来的方剂是三个: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大家不觉得有意义吗?桂枝汤用在太阳中风好理解,我们就这么理解的。用在太阴中风不好理解。让我看,太阴提纲就是风邪进入腹部造成的气机逆乱,如果在这个时候脉浮,说明邪气初入,还有外出之机,我们应该顺其势:可发汗,宜桂枝汤。简单地说,风邪进入太阴造成的这种证候,用桂枝汤。如果我们再细细看,它里边许多条文还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也就是说,更加确认了“风邪入里成瘤”的话可用桂枝汤加味。《伤寒论》第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张仲景可是几次提到“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如果我们现在把太阴就局限在足太阴脾经的话,那么“手足自温”是什么意思?从来没有专家详细的讲过。“手足自温”,我们以为自温是自己觉得温了。可能不这么简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提出了“风邪入里成瘤说”以后,我特别重视病人的一些感觉,那么,腹部肿瘤的患者经常有手足的异常表现,“手足自温”就是一个异常表现。这种自温是自己觉得是热的,但是又怕冷。自己觉得手脚是热的,但是一定要盖厚,又冷的不行。这个我今天说出来没有文献依据,只有临床表现,我碰到的何止七、八例,十来例都有了。这些都是患者自己说的,多半是肝胆及腹部肿瘤。
在这里,我们又要说一句,中医所谓的肝实际上是现代医学的脾,中医所谓的脾,实际上是现在医学所谓的肝,我们说脾为后天之本,肝恰恰是消化系统最大的器官,而脾不是。为什么能造成这种阴差阳错呢?是翻译,也就是一二百年以前翻译的时候,我们翻译的人对中医呢并不太了解,所以阴差阳错把肝当成了脾,把脾当成了肝。所以太阴经的问题往往是现代的肝胆的问题。所以张仲景接着说,“太阴当发身黄”,你不觉得这是点题之笔?肝胆肿瘤的阻塞性黄疸是非常常见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一般都有小便不利的表现,“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这个词对我们临床太常见了,我们经常是用了小柴胡汤,用了一些健脾的药以后,突然出现腹泻,为什么出现腹泻是多年都解释不了的问题。
大约七八年前,我发现张仲景在这里已经明确说了,这是人体抵抗力恢复驱邪外出的表现。第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你看这条就有点题之笔了,张仲景虽然说“医反下之”,那我就先问:本来太阳病,医生用了下法,出现腹满时痛了?不,如果是简单太阳病,医生为什么要用下法呀?是它本身有腹部肿瘤,或者说他有内风引外风,就特别容易外感,在这种情况下,有肿瘤才用下法,那么这个下法并没解决问题,还“腹满时痛”,那怎么办呢?既要用桂枝汤祛风邪外出,又要加芍药活血止疼。这种情况下,加芍药显然是赤芍,张仲景的芍药一般来说应该是赤芍,因为当时叫的芍药,符合我们现在赤芍的概念——野生芍药的根。想来当时栽培的芍药是比较少的,用的还是赤芍。“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你看这个大字,特别有意义,我们以前不理解,我们觉得大实痛就是疼得厉害,但是张仲景用大字可不止这一次啊。比如说《金匮要略》里“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这个大字是什么意思?《内经》“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我们以前理解啊,大丁,就是疔疮痈肿。疔疮痈肿就行了,为什么是大丁?这个大丁,恰恰是提示饮食积滞、恣食肥甘厚味就是造成肿瘤这个大丁的根源。如果是因为肿瘤引起的这种疼痛,既要用桂枝祛风,又要加大黄推陈致新、通腑行滞。
因为这是个新提出的问题,我给大家举一个验案。年6月16日,医院碰到一个5岁男孩,他爸抱进来的。腹痛50天,面色晃白,危重病容,但欲寐,汗出,偶尔发热,默默不语,食少便干,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结块,腹大尚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虽然腹大尚软,还摸不到,但是实际上人家西医病理已经诊断出来了: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这和我说的太阴病真有相似之处。这个小孩儿本来是挂了三天医院医院的号,但是因为小孩儿病太重了,肚子疼的受不了了,他就提医院来了,这一天我们科室的医生们都很注目,这个病咋治啊?中医敢治大病吗?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迎难而上。我说辨病,这就是太阴病啊,这就是“太阴病大实痛者”呀,当然,结合他的这些症状,可不仅仅只是太阴病了,有太少合病,因为有发热汗出,有默默不欲饮食,食少便干,还有少阴病,脉沉,但欲寐,所以我是以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小柴胡汤合方,用了三付。三天以后,小患医院来看的时候,精神气色好转,腹痛减轻。由当时几十分钟不配合、不让看舌头,(真的,第一天光看舌头就有十来分钟,就不听你说。)已经就变得很顺从。他的家长讲了:吃了药以后有呕吐,大便还是没通,舌淡苔黄。我觉得病势得以扭转,这是医患双方互赢的结果,守方再进。因为舌苔黄,干姜由10克减为5克,生姜由10克加至12克,这是止呕的,大黄由5克加至10克。这对于五岁的小孩儿来说,量已经不算小了。就这样一个方子,一下吃了近一个月二十来付吧。
到年7月中旬,小患者已经自行步入诊室,对话畅顺,腹已不痛,具备了化疗条件。建议原方继续,配合化疗。实际上在第一个月之间他也进行了放疗。就是第一个月我同意先放疗,第二个月我同意化疗,因为有中药垫底我们已经使患者具备的化疗的条件。方子继续用到了年8月中旬,也是在一个月以后,由于化疗,所以食欲不振,精神疲惫,形容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脉弱。锁骨上淋巴结消退,腹部肿瘤明显缩小。有意思的是小患者这个时候交流已经不成问题,他已经信任我了,他就是不想吃中药,我问为什么呀?他说药太苦了,我说你只要说话咱就好商量,你不是嫌药苦吗,我给你开甜的,小建中汤跃然而出。
你想大病在中焦,化疗又重伤中脏,气血阴阳两虚,正虚邪实两存,此时不建中气更待何时?所以我在这个时候就理解了为什么叫建中汤?重建中气呗。大战之后,中焦受到摧残。再整旗鼓,我们必须重建中气。重建中气用什么呢?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大家都太熟悉了,桂枝汤倍芍药再加饴糖,陈修园已经讲过多次了。这时即使用小建中汤,药量还是很轻。为什么?不轻不行啊,你心太急不顶用啊。我在小建中汤中还加了人参,也加了穿山甲。那么其后五个月都是以小建中汤为主药,顺利完成化疗方案,真正做到了邪去而正不伤、中西医巧妙配合、医患双赢的效果。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