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三两(15g)附子三枚(30g,先煮1小时)细辛二两(10g)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以上所介绍的均为清热泻下的方剂。“大黄体质”的体质倾向偏热,偏实,但并不是说“大黄体质”的疾病无寒证。如过渡到疲劳。或长期使用泻下药或清热药,或过食损伤胃肠,“大黄体质”也可以出现寒证。临床可见便秘,腹痛而恶寒发热,四肢冷,舌苔白腻等。此时可以使用具有温下作用的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规定:“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有较强的止痛作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附子类方多用于恶寒,身体四肢及骨关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尚治腹痛下痢等。细辛类方多用于胸满,咳喘,水气,上逆,胁痛。药理实验证明附子吸收后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有麻醉作用,对粘膜皮肤神经末梢先兴奋后麻痹,故有镇痛作用。细辛的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水煎剂有镇静镇痛,催眠作用,低浓度的细辛挥发油能使平滑肌的张力下降,张仲景强调本方主治“胁下偏痛,脉紧弦”。胁下多指腹部,偏痛为疼痛为主而不胀,脉紧弦是痛脉。疼痛剧烈,故用附子,细辛;大便不通,腹胀难耐,故用大黄。本方是温下方,是止痛方。麻黄类方中有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即本方大黄换麻黄,治疗麻黄证见精神萎靡,面色晦滞无华,手足冷,脉沉者。故本方证可以理解为大黄证见以上诸证者。大黄附子汤证如下:1:腹痛剧烈,拒按,便秘;2:精神萎靡,面色晦滞无华,汗出恶寒,手足冷,脉沉紧弦;3:舌苔白腻,舌面比较干,舌质坚老。大黄附子汤多见于体质虚弱者的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泌尿道结石,阑尾脓肿,咽喉肿痛,肿瘤疼痛等。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擅用本方加味治疗乳蛾(扁桃体肿大),药用生大黄三钱(9g)细辛三分(1g)淡附子一钱(3g)玄明粉三钱(9g)姜半夏三钱(9g),生甘草一钱(3g)。凡乳蛾见于苔白,舌质微红及有其他“寒包火”征象者,用之常一服热解而肿痛愈。与本方作用相似的是“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大黄四两(20g)附子大者一枚(10g)干姜二两(10g)人参二两(10g)甘草二两(10g)。治疗冷积便秘,或久痢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者。现代临床极道温脾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肠梗阻,肝癌介入术后腹痛等有效。
中医十大类方之--阳和汤中医十大类方之--麻杏石甘汤中医十大类方之--小青龙汤中医十大类方之--麻黄汤黄煌经方系列之--更年方中医十大类方之--血府逐淤汤中医十大类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