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别被王安石骗了,宋朝人其实很讲卫生,他只 [复制链接]

1#

《癸辛杂识续集》记载:“蜀人未尝浴,其盛暑不过以布拭之耳。谚云:’蜀人生时一浴,死时一浴’。”

《石林燕语》也有记载:“王荆公性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这里的王荆公就是王安石)

这些宋代典籍里的记载似乎在告诉我们,当时的古人是十分不爱洗澡的。毕竟连力主变法的革新派领袖王安石都邋里邋遢,其他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其实不然,以上两例只是个例,并不能反映宋代古人的真实卫生状况。从大量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中国无论是在卫生理念还是硬件设施来看都已经十分先进,一些生活习惯甚至与今人无异。

王安石他根本就是朵奇葩!

个人卫生

洗沐习惯

叱咤文坛、政坛的大咖王安石不爱洗澡这件事前面已经说过。但我们还要留意后话,那就是王安石这种不讲个人卫生的生活习惯在当时居然受到了政敌的攻击,足以看出在宋代讲卫生、勤洗澡才是大众广泛认可的主流。

在宋朝各地都设置有公共澡堂,这些澡堂还有统一的行会组织,称为“香水行”。在澡堂的门口还会卖面汤,不过这种面汤可不是用来喝的,而是洗脸水。

走进澡堂子,里面有专人负责搓背,和如今十分相似。

《石林燕语》记载:“三数人尤厚者,无日不过从,因相约每一两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如果交情深厚,是会相约着一起去澡堂子洗澡的,这再次反映出王安石与其他人的格格不入。

前面还说过宋代蜀人不爱洗澡,这应该同样也是个例。毕竟整个宋代最爱洗澡的那位,堪称当时洁癖第一人的蒲宗孟就是四川人。

蒲宗孟的日常生活极其费水,有大洗面、小洗面,大濯足、小濯足,大澡浴、大澡浴之分。洗漱起来阵仗十足,小洗面要换一次水,两个人伺候;大洗面换三次水,五个人伺候。洗一次大澡浴,水要用五斛,人要用八九个。

他每日两洗面、两濯足,间日一小浴,又间日一大浴。按这个洗漱的频率和阵仗,即使放在今天也算得上是重度洁癖患者了。

卫生用品

宋人不仅爱洗澡,洗澡用的洗浴用品也十分丰富,有皂角、澡豆等物。

这里不得不再黑一次王安石。宋人记载王安石面色发黑,医生诊断后说您这身体没什么毛病,拿上澡豆洗洗脸就好了,结果王安石很不乐意,黑着脸拒绝了…

王安石不仅不洗澡,他连脸都不洗!

在宋代已经有了牙刷。根据宋徽宗时期成书的《琐碎录》记载,当时已经出现了一种用马尾巴毛制作的牙刷。南宋临安城中就有很多卖“刷牙子”的小商贩以及“凌家刷牙铺”、“傅官人刷牙铺”等牙刷专卖店。

在《续夷坚志》中记载了一种刷牙粉的配方,是用茯苓、石膏、龙骨、寒水石、白芷、细辛、石燕子等炮制而成,用法是“早晚揩牙”,与现代人的习惯已经没有区别。据说当时有人用了这个配方后“年逾九十,牙齿都不疏豁,亦无风虫”、“食肉尚能齿决之”。

宋代还有一种清洁牙齿的方法是用苦参刷牙,比如大名鼎鼎的沈括就常年“用苦参揩齿”,在他所写的《梦溪笔谈》中,还记载了一种除口臭的方法“郎官日含鸡舌香,欲其奏事对答,其气芬芳。”

鸡舌香这种东西,不就是现在的口香糖吗?

为了对付跳蚤和虱子,宋人也想了很多办法。

“芸草、古人用以藏书,曰:’芸香’是也。置书帙中即无蟲,置席下即去蚤虱”,芸草在江南极多,所以南方人习惯于把它们采集回来放在席子下面驱除蚤虱。

在《鸡肋编》中就记载了宋人和虱子战斗的场景:“尝泊舟严州城下,有茶肆妇人少艾,鲜衣靓妆,饮茶簪花,其门户金漆雅洁,乃取寝衣铺几上,捕虱投口中,几不辍手,旁与人笑语,不为羞,而视者亦不怪之。”“凡故衣皆煮于釜中,岁裈裤亦然,虱皆浮于水上。”

家庭卫生

“杭人素轻夸,好美洁,家有百千,必以太半饰门窗。”

灭鼠

宋代人十分注意居住环境卫生状况的保持,首要任务就是灭鼠。

当时灭鼠的主要办法就是养猫,由于养猫的人太多,再加上猫是肉食动物,在南宋临安城中还有人靠制作猫粮为生。

根据《夷坚支戊》的记载,宋朝人还会饲养黄鼠狼物捕鼠。“无论巨细远近,必追袭,捣其穴擒之。官舍多以松板布地,有为鼠所啮破而往来者,辄亦深入而搜取之。数月之间,群鼠多扫迹殆绝。”

除了使用动物灭鼠外,用药物灭鼠的办法也十分常见。根据《武林旧事》记载,在南宋临安城中就有卖老鼠药的小商贩。

驱蚁

白蚁对木制建筑威胁很大。“鄱阳人屋宇多用松,困于蚁暴,患无术可治。”于是有人从淮南带来一种叫“蚁虎”的动物。蚁虎比白蚁大三四倍,“方入蟲柱中,少顷,蚁纷纷而坠,脑上率有小窍,才半日,空群无余。”

公共卫生

宋代时,人们已经意识到随处暴露的遗骨是一个很重要的污染源,因此十分注意掩埋路尸。

宋徽宗专门设立漏泽园用来掩埋路尸,到了南宋时期,仅临安府所属二县就设置了漏泽园十二所,规定“寺庵寄留槥椟无主者,或暴露遗骸,俱瘗其中”,“官府委德行僧二员主管,月给各支常平钱五贯,米一石,瘗及二百人,官府明申朝家,给紫衣师号赏之。”

“漏泽园”这个名字本身就很有意思,既然是昌平盛世,为何又会路有遗骨呢?只能将其解释为皇恩遗漏的结果,将这些无人安葬的死者集中埋葬,既展示了皇恩浩荡,又保持了公共环境的干净卫生,一举两得。

至于城市的清洁打扫,则有官府出钱雇人打扫。根据《梦梁录》的记载,南宋临安“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每日支钱犒之”。

到了新春佳节,官府还会雇用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各家住户所积“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

宋代城市的街巷里建有公共厕所,大户人家的宅院里一般也会设置坑厕,普通小百姓家里只能用马桶,每天都会有出粪人收走,谓之“倾脚头”。

由于粪便是很好的农业肥料,在没有化肥的农耕时代,粪便生意有着十分可观的利润空间。出粪人划定地盘,“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胜而后已”。

在蒙古人南侵之前,宋朝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不仅表现在经济的发达以及文化的繁荣等方面,还体现在宋朝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仅从卫生条件来看,宋朝足以称得上是一个“卫生强国”,在许多方面都有了与现代相近的做法。只不过卫生观念在当时还没有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这才有了王安石一年不洗一次澡的邋遢趣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