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胃癌奇效病案两例证不同则治不同辨证论治为 [复制链接]

1#

中医课程汇总

01

倪海厦通盘课程

02

通盘罕见病中医治疗大全

03

中医专题集合研习

04

中医研习册本在线浏览

导语:胃癌是指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病发部位包罗贲门、胃体、幽门。胃癌是最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紧要见于中医文件“胃反”、“反胃”、“翻胃”、“膈症”、“积蓄”等界限。今所举两个病案,病机绝对不同,一为痰气互结,气阴两虚,在此从略,紧要引见一下第二个病案的用药思绪。在此要先说一下要点:食入即吐者为热,朝食暮吐者为寒!

01

病案

(一)

患者孙某,男,68岁,年7月3日初诊

主诉:吞咽坚苦、呃逆1月余。

病史:患者年做了胃小弯大切手术,残胃壁显然增厚。后查出得了糖尿病和高血压,以药物保持于今。年6月,呈现呃逆,打嗝严峻,用饭吞咽坚苦,饭后打嗝更显然,病院实行医治,经检验为低分裂胃腺癌。按病院医师创议做了2个疗程的化疗,效用不显然,医师再次创议实行放疗,如放疗功效再不睬想就惟有实行手术医治。眷属听后决然谢绝实行放疗。患者的一个亲戚是中西医联合科医师,对我有所明白,引荐其到咱们诊所调理。

诊见:患者形骸瘦弱,精力悲怆,面色晄白,嗝声陆续,自述吃东西难如下咽,食入即吐,寐差,大便干,夜尿5-6次,舌体胖大,舌下瘀阻,脉滑涩,左关小豆。

西医诊断:残胃癌

中医诊断:噎膈

证型:痰气交阻,脾虚痰凝,气滞血瘀,气阴两虚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理气化瘀,气阴两补

处方:沙参麦冬汤合启膈散加减

方药:沙参10克、丹参10克、浙贝母15克、砂仁3克、柿蒂3克、郁金10克、灵芝30克、炒五仙各10克、太子参10克、炒酸枣仁30克、茯神15克、合欢皮15克、车前子10克、玄参15克、元胡10克、人参10克、西洋参10克、铁皮石斛10克、乌药10克、山药10克、益智仁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玫瑰花10克、红花10,7付。

同时依照患者详细病情配制丸药一个疗程,合做水药医治。

二诊,患者吃了七付药今后复诊,打嗝显然好转,可是间或还会有打嗝,睡觉大好,饭量显然增添,夜尿显然淘汰,一夜惟有2-3次,精力形态转佳,进了诊所笑呵呵地和劳动人员打招待,就象变了一私人相同。自吃中药开端,停了降压药和降糖药,而血压和血糖居然通盘一般了。现惟大便稍干,双腿有点麻,行动今后减弱。在上方基本上玄参与到30克,加黄芪30克、鸡血藤15克、川芎10克。

(二)

患者刘某,男,72岁,

主诉:朝食暮吐2周余。

病史:患者一年前诊断为胃癌,看了不少处所也不见转机,近2周呈现清早吃的东西,到了黄昏就会都吐出来,况且一点也没有消化,人也变得越来越瘦弱,属于典范的“朝食暮吐”。

到诊所的光阴固然是11月份,气象虽已转凉,但他穿的衣服差未几是他人的一倍。常干哕,自愿气机上逆,矢气少,大便也少,寐差多梦,舌体胖大苔腻稍腐,舌下头绪严峻瘀阻,左脉滑涩小结代,右尺滑小豆,关重按弱。

西医诊断:胃癌

中医诊断:反胃

证型: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

治则:温脾暖胃,补肾温阳,降气止呕,益火暖土。

拟方:吴茱萸汤,理中丸,四逆汤合橘皮汤加味

处方如下:

吴茱萸10克、人参10克、生姜25克、大枣6枚、干姜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黑附片10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炒枳壳10克,柿蒂3克,5付,水煎服,一日三次。

患者吃了一付反应,吐得更蛮横了,平昔是白昼吃的东西到黄昏才吐,目前是吃了就吐了!此是药力过猛了,病来由寒转热的好局面!因而让他减量,一付药吃两天,药量减半后,显然好转!

吃了几付药今后,不只吐好转了,况且消化也好了,能吸取了,大便也一般多了,因而二诊时在原方的基本上加了炒五仙加壮健胃消食之功。患者进一步医治中。

02

按:

胃癌是指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病发部位包罗贲门、胃体、幽门。胃癌是最罕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紧要见于中医文件“胃反”、“反胃”、“翻胃”、“膈症”、“积蓄”等界限。

胃反之病名首见于东汉《金匮要略?吐逆啰下利病脉证治》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曰胃反。”精确指出本病的病机主如果脾胃损伤,不能腐熟水谷。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胃反候》对《金匮要略》之说有所表现,“荣卫俱虚,其血气不够,停水积饮,在胃胱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强调了荣卫俱虚,血气不够在致病中的效用。

金元期间,朱丹溪《丹溪心法?反胃》提议“反胃大抵有四:贫血、气虚、有热、有痰”之说,医治上看法依照气、血、痰、热侧重不同辨证选方,“贫血者四物为主,气虚者四正人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

明?《景岳全书?反胃》有:“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阳……总之,不过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

明?李中梓依照临床本质,对反胃的病机提议了不同的意见。他在《医宗必读?反胃噎膈》中曰:“反胃多数属寒,然亦弗成拘也。脉大有力,当做热治,脉小无力,当做寒医。色之黄白而枯者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以脉合证,以色合脉,庶乎无误。”丰饶了反胃的辨证体例。

清?沈金鳌《杂病泉源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泉源》对反胃的病机做出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反胃原于真火衰落,胃寒脾弱,不能纳谷,故早食晚吐,晚食早吐,日日这样,以饮食入胃,既抵胃之下院,复返而出也。若脉数,为邪热不杀谷,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也。”

六淫外邪,从外相及脏腑,稽留不去,脏腑受损,阻塞气机,痰湿内生,瘀血留滞,脾胃起落反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则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而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生气伤肝,怒火横逆犯胃;脾胃起落失和,受纳运化水谷反常,而引发进食噎塞难下,或食入很久反吐。

饮食不当,或饥饱平衡,或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运化机能反常,饮食停止,终至尽吐而出。但无论是外因、内因、不表里因,终由素体空虚,脾胃虚寒;或劳倦太甚,久病脾胃受伤,均致中焦受纳运化无权,水谷留滞。

《医宗必读?反胃噎膈》曰:“大抵气贫血虚,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脾胃虚伤,运转渎职,不能腐熟五谷,改变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虽入胃,复反而出,反胃所由成也。”

胃癌的病变在脾胃,与肝肾两脏紧密相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因六淫外侵,七情受困,或饮食所伤,或素体不够,均致脾胃运化反常。

肝主疏泄,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气机的起落;疾病日久,脾肾阳虚,没法腐熟水谷,均致饮食停止。而气滞血瘀,痰湿内阻,是本病的紧要病理特性。

今所举两个病案,病机绝对不同,一为痰气互结,气阴两虚,故用启膈散加减医治,因启膈散在前已做引见,在此从略,紧要引见一下第二个病案的用药思绪。在此要先说一下要点:食入即吐者为热,朝食暮吐者为寒!

这个病案,看似简朴的十几味药,实是蕴涵着几个经方,更包罗着临证灵敏加减化裁的思绪。

首先咱们看一下,这个中有几个经方:一是吴茱萸汤,二是理中丸,三是四逆汤,四是橘皮汤。都是治呕哕的经方,

吴茱萸汤。伤寒论中的构成是: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离别见于阳明篇、少阴篇和厥阴篇。

伤寒原文: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兄弟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现多用于脾胃虚寒或肝经冷气上逆,而见吞酸嘈吵,或头顶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脉沉迟者。

理中丸方构成为:人参、炙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伤寒论原文:霍乱,头痛、发烧、身痛苦、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必水者,理中丸主之。

主治温中散寒,健胃。用于脾胃虚寒,吐逆泄泻,胸满腹痛,及消化不良见上述证候者。

四逆汤构成:附子、炙甘草、干姜。四逆汤众人都晓得是回阳救逆的名方,《伤寒论》中但凡是肾阳虚或大伙阳虚都,都用附子,而对于呕的见于霍乱篇,原文为: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而橘皮汤则见于《金匮要略》的吐逆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原文如下:

干呕,哕,若兄弟厥者,橘皮汤主之。橘皮汤方:橘皮四两生姜半斤。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这四个方剂都是治呕哕的,我为甚么取舍这几个经方呢,看其舌脉并不绝对相符条则,这就触及到一个关键点,研习经方乃至是研习中医的关键,那即是病机,紧急的说三遍:病机、病机、病机!!

由于患者固然自身不以为冷,但穿的衣服比正凡人厚,是有阳虚,而他的病症是典范的朝食暮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反胃)。”朝食暮吐者是胃中有寒,导致胃失和降,吃的东西也不能消化,即宿谷不化。而与之相对的是“食入即吐”,这类景况即是胃中有热了。

固然患者有不少病症,而其主症即是朝食暮吐,而这个病的病机即是胃中虚寒,咱们捉住了这个病机,故用吴茱萸汤、理中丸和四逆汤合方。

而患者再有自愿气机上逆,矢气少,大便少,以是就加了理气的香附、陈皮、炒枳壳,柿蒂。

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可用于脾胃气滞,脘腹痞闷,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在这边又与生姜合为橘皮汤,治呕。

而枳壳,更是宽中下气之品,《药性赋》中有: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在这边用枳壳即是用它宽中下气之力较缓,因病人久病浩气较虚。

至于柿蒂,取其降气止呃。众用合用,便可治胃虚寒之本,又可理气降逆,治呕哕之标。至于第一付药,患者吃了今后,由朝食暮吐,变为了食入即吐,是由于本方大热,遽然入胃,胃所不纳,而药热在胃,胃气上逆而吐。因而改成减量服用,则不再吐逆,由于胃阳复原,患者胃口好转,也可以消化食品了。

03

罕用中草药

(1)吴茱萸

出于《神农本草经》,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枯近老练果实。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可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主入肝经,既散肝经之寒邪,又疏肝气之郁滞,为治肝冷气滞诸痛之主药。

每与生姜、人参同等用,治厥阴头痛,干吐逆涎沫,苔白脉迟等;常与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等配伍,治寒疝腹痛;

与桂枝、当归、川芎同等用,可治冲任虚寒,瘀血阻塞之痛经;与木瓜、苏叶、槟榔等配伍,治寒湿足气肿痛,或上闯入腹,如鸡鸣散。

本品辛散苦泄,性热祛寒,善能散寒止痛,还能疏肝解郁,降逆止呕,兼能制酸止痛。常与干姜、甘草同用,可治霍乱亲信痛,吐逆不只;

与半夏、生姜同等用,可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之吐逆;配伍黄连,可治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的胁痛口苦,吐逆吞酸。本品行味辛热,能温脾益肾,助阳止泻,为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罕用药,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同等用。

《神农本草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本草纲领》:“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泼辣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本草经疏》:“吴茱萸,辛和煦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

(2)生姜

最先见于《名医别录》,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遏止呕,温肺止咳。

生姜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医治多种吐逆。

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吐逆最为合适,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胃热吐逆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加止呕效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辛散温通,本品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效用较弱,故合用于风寒伤风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通常感触风寒之初,如实时喝一碗生姜红糖水,可警备风寒伤风。本品更多是做为帮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加发汗解表之力。

本品辛温散发,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管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采用。其余,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以及鱼蟹等食品中毒,均有确定的解毒效用。

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只、难如下食者,可取生姜汁冲服。

《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吐逆不下食。”

《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3)干姜

出自《神农本草经》为姜科植物姜的干枯根茎。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干姜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擅长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和煦中焦之主药。多与党参、白术同等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吐逆;

可与黄芩、黄连、人参同等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同等用。

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工效。治心肾阳虚,严寒内盛而至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同等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

《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

《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冷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4)附子

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

本品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附子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常与干姜、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发烧恶寒,手足拘急,兄弟厥冷,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至亡阳证;

本品能回阳救逆,人参能大补精力,两者同用,可治亡阳兼气脱者,如参附汤;若寒邪入里,直中三阴而见手足厥冷,恶寒倦卧,吐泻腹痛,脉沉迟无力或无脉者,可与干姜、肉桂、人参同用。

附子辛甘和煦,有峻补元阳、益火消阴之效,凡肾、脾、心诸脏阳气空虚者都可运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够,命门火衰而至阳痿滑精、宫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频多者;

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脾肾阳虚、寒湿内盛而至脘腹冷痛、大便溏泻等;与茯苓、白术同等用,可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而至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

若治心阳空虚,心悸气短、胸痹心痛者,可与人参、桂枝同等用;治阳虚兼外感风寒者,常与麻黄、细辛同用,如麻黄附仔细辛汤。

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效用。凡风寒湿痹混身骨节痛苦者都可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多突矬,内服须炮制。若内服过多,或炮制、煎煮法子不当,可引发中毒。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蓄,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本草汇言》:“附子,回阳气,散严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够,虚火激昂,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更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正理》:“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外相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弗成治。”

颈肩腰腿痛就贴黑百通

预览时标签弗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