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篇,有几个条则是讲内饮十枣汤证,上次讲过了,今日讲讲36~40条。
36~40这五条,古今注家及当代院校讲师都不讲,说不是中心条则,随口一笔带过。仲景拿一个小青龙汤加减,不厌其烦的讲,更有番邦粹者研讨《金匮要略》时说:医圣张仲景也不过这样,一个咳嗽病,反屡屡复的用这么多方,仍然治不好。
我想说,这五条,是全篇的精髓之一。一是进修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的组合;二是大黄的妙用。
这五条合适甚么样的病人呢?
一、无表证。
二、有支饮。
三、从第三十六条看,动其冲气,冲气会上逆,表明患者有阳气不够;用小青龙汤后,辛温燥烈伤阴,表明阴气也不够。
四、从第三十九条,不必麻黄,以其人贫血,麻黄发其阳故也。也许看出,患者有阴血不够。
概括以上四条,是甚么样的患者呢?是阴阳气血皆不够、有支饮、无表证的患者。
三十六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兄弟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兄弟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轻贱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五味甘草汤,医治温散药动其冲气,冲气上逆,呈现多唾口燥、兄弟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兄弟痹,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等病症。
这条与四十条,都有面热如醉状,众人仔细分辩,此条面热如醉,有冲气上逆病症,无咳嗽病症。四十条的面热如醉,伴随咳嗽病症,无冲气上逆病症,云云就好分辩。
三十七,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这条好懂得,阴阳气血不够的病人,得了支饮,无表证,咳嗽胸满,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仔细了,此条下列,都同时用了干姜细辛五味子。
三十八,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参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阴阳气血不够的病人,患支饮咳喘,无表证,有昏倒吐逆者,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三十九,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因此然者,以其人贫血,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阴阳气血不够的病人,患支饮,无表证,呈现浮肿,这类病人通常是脸部浮肿,但肿不盛,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四十,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茯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这条很要害,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这边的面热如醉,不同于三十六条的面热如醉。上条有冲气上逆病症,无咳喘病症,此条有咳喘病症,无冲气上逆病症。
这边的胃热上冲,不是胃有热,众人要领会,这是一个阴阳气血不够的病人,不是胃热病人。
胃之脉上行于面,这边的胃热上冲,是指面热如醉的热,起源于胃,胃中阳气随胃经上冲而来,不是指胃热,真实的胃热,会呈现口渴苔黄。
就如肾的阳气不够,虚阳上浮而呈现上热,这类情景,也不是肾热,反而是肾阳不够的下寒。
真实的胃热,也不成能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大黄在这边也不是治胃热,主如果降逆上之咳热。
起源于胃,上冲于头面的这类热,甚么情景下会呈现?猛烈疏通,食热物,食辛辣,心理感动、紧急,咳喘憋气等。这条即是咳喘憋气而至。
因此,上条的面热如醉,没有咳喘,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等冲气上逆病症,面热如醉的病因即是冲气上逆。
这条没有冲气上逆病症,有咳喘病症,面热如醉的病因即是咳喘,咳喘憋气,憋出来的面热如醉。
治咳嗽,譬如天水不交的空虚病人咳嗽,会见热如醉,如故加大黄,即六正人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面热如醉加大黄。
六正人汤医治脾胃空虚,还加大黄,这个面热如醉加大黄,只限于医治咳嗽时呈现的面热如醉,脾胃空虚的咳嗽,会见热如醉,加大黄,不影响脾胃。
大黄比例跟别的药差未几,煎药时不必后下。
天水不交的咳嗽,病症稠密,一派空虚病症。专补肺不好使,专补肾也不好使。上心肺,下肝肾,脾居中而转运,医治取乎中,治脾胃,治此中,首尾自相响应。六正人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若会见热如醉,如故加大黄。是不是有点耸人听闻?
昔时我发过加大黄治咳的医案,再发出来,加深懂得。
二十多年前,我故里小学百日咳时兴。百日咳很难医治,自从国度免费接种百日咳疫苗之后,这个病在我国曾经没有了。百日咳,顾名思义,断断续续要咳嗽三个多月。古今医书上虽有不少医治办法,但临床运历时,成效甚微。那时校长找到我,请我开大锅药,全体医治。我子细察看:百日咳病症,阵咳猛烈,一咳连续数十声,停不下来,憋气致使满脸通红,面热如醉,咳嗽时眼泪鼻涕俱出。阵咳眼泪鼻涕出,是内有寒饮。面热如醉,是胃中之热随经上逆。《金匮要略》云:面热如醉加大黄。
那时我想用小青龙汤加杏仁大黄医治,但琢磨到身材教养的私人差别,改用小青龙加减第五方: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黄汤,原方照搬,成效特别好。关于私人医治,体质稍弱者即用此方;有表证发烧无汗,体质稍好者,用小青龙汤加杏仁、大黄,三破晓全校高足整个治愈。
没有一个高足有苔黄、便秘胃热证,如故用大黄,结局,用大黄之后,没有一个高足呈现下利泻肚等不良反响。
大黄泻下之力,或者被咳嗽气逆、逆上之热对立了,这边用大黄,即是遵循面热如醉加大黄这句,你想想,百日咳,一咳接续数十声,能不憋气?能不面热如醉?
上面讲讲干姜、五味子、细辛的组合。
干姜,气息辛、温,《神农本草经》云:主胸满咳逆上气。脏寒生满病,满则气上,干姜性温,温肺化饮,治胸满咳逆上气,复原肺的肃降性能;气辛,复原肺的宣发性能。肺主宣降,宣降性能复原,痰饮去,则咳喘止。
五味子,气息酸、温,酸能敛木气以助肺的肃降,温能遂木气成长之气,助肺之宣发,因此能治肺宣降平衡的咳喘。
细辛,气息辛、温,医治咳喘旨趣和干姜相同。其余,少阴肾为水脏,太阳膀胱为水府,肺又主通调水道。细辛能温少阴水脏,助太阳水府气化,使水气通畅于外相,外相为肺所主,内合于肺,细辛能使水气通畅于外相,助肺通调水道,因此能治咳逆上气。细辛气重味辛,通畅于太阳,因此能治风寒湿侵蚀太阳而至的头身痛楚;少阴主骨,细辛通畅于少阴,能治风寒湿痹于少阴经脉而至的筋骨关节痛楚。
干姜、五味子、细辛三味药,完备了收与散,开与合,宣和降,同时完备温肺化饮性能,是医治咳嗽上气病的黄金同伴,不只用于痰饮而至的咳嗽,还能复原肺的宣降性能而治咳逆上气。
上面看看前人用干姜、五味子、细辛。
孙真人掌珠五味子汤,医治炎热伤肺的咳嗽、痰中夹血,没有痰饮,没有寒证,干姜、五味子、细辛相同用。
掌珠麦门冬汤,医治炽热乘肺的咳嗽带血,也用了干姜、五味子、细辛。
再看看陈修园治咳嗽:外感风寒,外感轻者,二陈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杏仁、前胡。
外感重者,香苏饮加杏仁、防风、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
外感风寒,内挟水饮,小青龙汤。麻桂芍可去,姜辛味不成离,寒加附子,热加石膏,面热如醉加大黄,湿加白术、茯苓,燥加天冬、麦冬、阿胶、玉竹、枇杷叶,下虚加巴戟、鹿角胶,上虚加芪、术,痰多加桑白皮、茯苓,别的药也许敷衍加减,干姜、五味子、细辛不成去。
外感风寒,咳嗽颇久,每呛,两胁牵痛,发烧,或寒热来去,宜自在散倍柴胡,加半夏、干姜、五味子,或再加细辛少量。
小柴胡汤:风寒绸缪不已,积而成劳,及一概痰火、哮喘、咳嗽、瘰疬等,咳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或再加细辛少量,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夏月伤暑咳嗽,自汗口渴小便赤短,六一散。滑石六钱,甘草一钱,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各一钱,水煎服。
秋间伤秋金燥气,咳嗽不已,渐至泻利,泻白散二剂合为一剂,去粳米加黄芩阿胶各一钱五分,干姜一钱,五味子、细辛各五分,水煎服。
虚证,土虚,六正人汤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久咳时见喘促,是肝肾俱虚,天水不交,附子理中汤加茯苓、细辛、五味子、阿胶、天冬。
心脾虚者,归脾汤,补养后天第一药,咳嗽加麦冬、五味子,或再加细辛少量。
火虚者温之,真武汤去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限度阅历,赤子伤风,赤子肌肤薄弱,不胜散发,赤子脾胃不健康,伤风通常都兼有脾虚消化不良,用参苏饮医治,咳嗽去生姜加干姜、五味子、细辛,发烧重加石膏,苔腻加霍香。
接待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