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复制链接]

1#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 9g

桂枝三两(去皮)9g 

芍药三两 9g

细辛三两 9g

通草二两6g

甘草二两(炙)6g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七味,以水毫升,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加:

生姜半斤(切)15g

吴茱萸二升6g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现代用法:上九味,水酒各毫升,煮取毫升,去滓,温分五服。

三两辛归桂芍行,

枣须廿五脉重生,

甘通二两能回厥,

寒入吴萸姜酒烹。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手足厥寒:是手足厥逆的轻症。

脉细欲绝:是脉微欲绝的轻症。

内有久寒:在里素有寒邪郁滞。

手足厥逆,为阳气虚,手足厥寒,为寒气盛;脉微欲绝,为阳气虚,脉细欲绝,为血不足,寒盛血虚,故用当归四逆汤养血散寒治疗。如内有寒邪久郁,则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加强其散寒之力。由于久寒的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故条文中未具体提出。

主症:手足厥寒,麻木,甚至青紫,脉细欲绝,恶寒,或腹中冷痛,或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冷痛,口淡,舌质淡,苔白滑。

副症:或头痛,痛经,寒疝,或呕吐,或冻伤。

本汤证条文记载太略,以致引起不少注家疑误。如柯韵伯就认为本证汤方应是四逆汤加当归,就是说应有姜附,犹如茯苓四逆汤为四逆汤加茯苓一样。不仅如此,柯韵伯还认为四逆汤应有人参,四逆散为四逆汤变成散剂。出现这些疑误都是由于条文叙述的脉症不完整造成的,其实并没有误。今根据近代人的实践,对其主症、副症作了补充,就清楚了。

梁氏(梁振钟.当归四逆汤新解.新医学,,1:43.)等认为,本证主要由于寒盛血虚,经脉痹阻引起的证候,其基本指征:恶寒,四肢冷,手足麻木,甚至青紫,或有肩、腰、腿、足及其他部位疼痛,口淡,脉细,舌质淡,苔白滑。有上述见症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虚寒性头痛、头晕,痛经,慢性荨麻疹,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均属于本汤证范围。

凌氏(凌煦之.临床应用当归四逆汤的点滴经验和体会.江苏中医,,2:7.)认为,当归四逆汤证与桂枝汤证不同,前者为血虚而营卫皆不足,经脉痹阻,后者为营弱卫强,卫气不共营气谐和;前者手足厥寒,后者无厥症;前者脉细微,后者脉浮缓。

当归四逆汤证与四逆汤证不同,前者为寒盛血虚,经络痹阻,后者为阴盛阳虚,整体衰竭;前者手足厥寒,多兼肢体疼痛等经络寒症,后者手足厥逆,多有但欲寐,下利清谷等阳虚症;前者脉细欲绝,后者脉微欲绝。


  

寒盛血虚,经脉痹阻。

寒为阴邪,盛于表里。

故在表,阴大于阳,阴的凝聚性、静性引起恶寒。

在经络,阴大于阳,优势的阴的凝聚性、静性引起经络痹阻,阳气不通,而产生手足厥寒、麻木、青紫,以及肩、腰、腿、足等部冷痛,或头痛。

在里,阴大于阳,阴的凝聚性、静性引起脾胃肠道冲任气机凝涩,而产生腹痛、呕吐、痛经、寒疝等。

血虚气必弱,呈现一派减弱性失调,故脉细欲绝而舌质淡白。

本证如仅表现为某局部经络痹阻,则为局部反应性证候,如涉及多处经络痹阻而又有寒盛于表的脉症出现,则属局部和整体反应性共同构成的证候。

当归四逆汤:

以当归甘草甘辛苦温为主药,合桂枝、细辛、通草辛通而散经络寒邪之凝滞,以降低经络之阴的凝聚性、静性,则厥寒、疼痛、麻木等可解。

桂枝与芍药、甘草、大枣合用,调营和卫,可内可外,其间虽有芍药酸苦,仍不失辛甘发散为阳,在表以祛寒邪,在里以解凝涩。

而当归与芍药合用,则更有养血活血之妙。共成温经散寒,养血通络之功。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

若兼内有久寒,以致腹中冷痛,呕吐涎沫等症,是由于寒邪凝滞,气机不利,胃失和降所致,加吴茱萸、生姜苦辛温,以散寒温胃,降低在里阴的凝聚性、静性,而达到治疗目的。加酒煎旨在助长其辛温之势,是针对久寒顽固而设。

本文出自郭子光冯显逊编著的《伤寒论汤证新编》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论——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新加汤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五苓散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

伤寒论——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大柴胡汤

伤寒论——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论——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抵挡汤

伤寒论——抵挡丸

伤寒论——大陷胸丸

伤寒论——大陷胸汤

伤寒论——小陷胸汤

伤寒论——文蛤散、五苓散、白散

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十枣汤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伤寒论——黄连汤

伤寒论——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小承气汤

伤寒论——大承气汤

伤寒论——白虎汤

伤寒论——猪苓汤

伤寒论——蜜煎导、猪胆汁

伤寒论——茵陈蒿汤

伤寒论——吴茱萸汤

伤寒论——麻子仁丸

伤寒论——栀子檗皮汤

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附子汤

伤寒论——桃花汤

伤寒论——猪肤汤

伤寒论——甘草汤、桔梗汤

伤寒论——苦酒汤

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伤寒论——白通汤

伤寒论——白通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四逆散

伤寒论——乌梅丸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