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季节交替,都是过敏性鼻炎患者最难受的时候。喷嚏一个接一个,鼻涕如流水一般,纸巾一包又一包,鼻塞还影响睡眠,真是既难受又尴尬。每逢这个时候,总有患者会询问我们鼻炎怎么治,我们都建议到门诊来当面看,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治疗也不一样。以下就列出我(顾然)和张鹏近期治疗的一些过敏性鼻炎案例。
”
案1、太阳表闭,少阳邪郁(张鹏医案)
王某某,女,40岁。患过敏性鼻炎5年,每年春秋季打喷嚏、流清鼻涕,眼睛痒,鼻痒,咽痛,汗出少,服氯雷他定等药物控制,平素喜凉食,冬天怕冷。
脉诊:右脉弦滑;左脉弦细软
望诊:舌边尖红,苔薄白
腹诊:无明显腹征
分析:
患者鼻炎春秋易发,左脉弦细,咽痛,病在少阳可知;右脉弦,汗出不易,清涕不断,为表为寒郁。拟用柴芩草汤加味,年年反复,邪伏较深,加细辛透邪,党参扶正。
柴胡12g黄芩5g生甘草3g桔梗6g桑叶6g麻黄6g细辛3g
7副,农本方颗粒剂
患者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二诊述素有劳累后头痛明显,经前期恶心欲吐,呕吐清稀水,左脉弦细,予吴茱萸汤加佛手散调治,l随访两月反馈恶心呕吐头痛未作。
案2、太阳阳明合病(顾然医案)
王某,男,35岁。每年夏秋之交鼻炎易发,今年8月鼻炎又作,两侧鼻塞、鼻痒,清涕如流水,头昏蒙,口干,手心热,上半身汗出,食欲旺,小便黄,大便溏。
脉诊:右关浮弦滑带芤,尺沉弦;左关浮弦芤,尺沉弱。
望诊:面色黄偏暗,舌红,胖大有齿痕,苔薄白。
腹诊:右胁叩之不适,余无明显阳性征。
分析:
患者右关滑,口干、头汗出,食欲旺,小便黄,此阳明气氛郁热;双脉浮弦,虽无恶寒,但鼻窍不通,清涕如流水,此为肺气郁闭不解。辨为太阳阳明合病,予麻杏石甘汤加味。
生麻黄6g生石膏30g杏仁10g炙甘草6荆芥3g薄荷3g
共5剂,免煎颗粒剂。
第一次服药15分钟后,即感到鼻窍通透,当晚睡觉不再鼻塞,5剂药毕,诸证皆平。
按: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写道:“咳喘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此案是典型的热饮证,一方面有鼻流水样清涕等水饮之相,一方面还有口渴汗出、脉浮滑等阳明热。究其原因,是因为肺气郁闭、气机不畅,而致水液输布不利,同时郁热不解。因此只要宣发肺气加清透郁热即可,不必再加入温化之品,其证自解。
案3、外寒内饮,阳明郁热(顾然医案)
郑某,女,53岁。素有过敏性鼻炎,每逢秋冬易发,今年9月复作,9月19日初诊。晨起及遇冷喷嚏多,涕如流水,眼睛痒痛,迎风流泪,咽喉不适,近日稍有咳嗽,清白痰,口渴喜热饮,精神困倦,常有头身困重,常大便不畅,小便偏黄,咳则遗尿。
脉诊:右关弦小偏浮,带滑,尺沉弦;左关弦小芤,尺沉弱。
望诊:面色青黄,舌淡红,胖大,苔薄黄偏润,舌下瘀。
腹诊:右胁叩痛,脐下压痛。
分析:
右脉偏浮,遇冷喷嚏、鼻涕,眼睛痒,身困重,外有表不解。双脉弦,鼻流清水,迎风流泪,咳嗽清白痰,此水饮所作。右关带滑,大便不畅,小便偏黄,口渴等,表明阳明似乎有郁热。外寒内饮,阳明郁热,拟小青龙加石膏汤。
生麻黄9g细辛9g桂枝9g杭芍9g姜半夏15g干姜9g五味子8g炙甘草9g生石膏15g
共7剂,免煎颗粒剂。
一个月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