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知道这8件事,你好意思说是在成都混,还 [复制链接]

1#


  端午节小长假的到来,可以让忙碌的都市男女与家人团聚,或者悠闲出游。


  总的来说,如今的度假和娱乐方式多样,人们有较多的选择。


  那么,在过去不发达的年代,老成都是如何过端午节的呢?


  其实,在过去,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同样也让当时人们的端午节过得趣味横生。


  今天,小微就带大家看看过去老成都的端午节。

端午节,老成都叫“猪肉节”

端午有许多别称,如夏节、菖蒲节、浴兰节、女儿节等。在老成都,端午节还有另外一个名字猪肉节。那时候,成都的社会底层只有到过节的时候才吃得上猪肉,打牙祭,因此端午节便有了“猪肉节”这个俗称。

家门口挂陈艾、菖蒲可消灾

每到端午节,成都城乡都要打扫卫生,流行在家门上挂上陈艾、菖蒲,据说可以避邪、消灾。并用陈艾、菖蒲熬水洗澡,可去疮毒。”谚云:“端阳不浴艾,死后变妖怪。”

吃了苋菜永不忘“汉”

以粽子和咸鸭蛋闻名的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虽然排不上“老大哥”,但也是节日间的“老资格”。这一天,吃粽子、咸鸭蛋、炒苋菜,谓吃了苋菜永不忘“汉”,抒发一种爱国思绪。

点雄黄可以防蚊虫叮咬

饮雄黄朱砂酒饮时,用指头沾几滴涂在小孩的额头、鼻子、耳朵上,相传可防蚊虫叮咬。孩子们还会佩戴五色丝线缠绕的粽子和用棉布、丝线缝制的香包,内装雄黄、苍术、丁香、细辛、白芷等中药,相传可以避毒虫、瘟疫;年轻妇女有的还将艾叶、蒲叶或石榴花插在头上,言避邪祟。

讨子要去望丛祠前捡李子

以前的端午节,成都人还会去郫县望丛祠对歌赛歌。歌会中还有一种打李子的习俗,人们将一大把一大把的李子专往大姑娘、小媳妇的头上甩。据说谁挨的李子多,谁就生儿子多。有一首民歌这样唱道:“捡起李子怀中揣,叫声媳妇哎!多吃李子儿满屋。”因此那些想抱孙子的婆婆一大早就拉着媳妇到望丛祠去捡李子。

端阳流行“送伞”

女婿在婚后第一个端阳,要备上九个粽子、九个盐蛋、两瓶酒,携妻子到岳父家过节。岳父母受礼后,要赠给女婿一把新伞。女婿回家时,不论天晴下雨,均要打伞回家,含有庇护之意,望婆家照顾新媳妇。且在繁体字中,“傘”是拥有人字最多的字,寓意多生儿女,人丁兴旺。

龙舟竞渡移至新津、金堂

龙舟竞渡是成都端午节传统活动之一。旧时,分别在成都市区锦江、新津县南河、金堂县赵镇沱江举行。解放初期,每年在成都九眼桥一带,会举办龙舟竞渡和水上表演活动。有大、小龙舟比赛,小渔船比赛,舢板、皮艇、摩托艇、水上接力、泅渡、抢鸭子等。后来,锦江河床升高,水位降低,成都市区的龙舟竞渡停止。竞渡活动移往新津、金堂等地进行。

成都药铺端午专收癞蛤蟆入药

《成都中药》中记载,每年端午节起,成都各药铺开始大量收购癞蛤蟆,将其浆包挤破,取其浆以制蟾酥,到五月十五大端午才结束。成都人常用“癞蛤蟆躲端午,躲得过初五,躲不过十五”,来比喻祸事躲不脱。此外,各药房一般都依照古医方配制药品,其招牌上常打上“依古炮制”。

端午小福利!

参(jian)与(dan)方(cu)式(bao):

1、只需把本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