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雀斑医院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1014/9560390.html《伤寒论》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我们互参这两条,92条不冠以太阳病,并且言“脉反沉”,根据条,我们可以得出92条是先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仍有病症存在,需转用四逆汤。我们进一步想,那既然如此,92条是不是说发热?身体疼痛?脉沉=四逆汤,条是说发热?头痛?脉沉=麻黄附子细辛汤,身体疼痛和头痛互为引申症,那是不是就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发热?脉沉?痛症=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这显然不正确,有矛盾在里面,92条既言“若不瘥”,那就说明仲景也一时无法分辨麻附辛证和四逆汤证,但必定有鉴别点,试论述如下。
《伤寒论》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论?平脉法》: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伤寒论》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伤寒论》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伤寒论》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少)阴也
《伤寒论》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有六大证
1.但欲寐
2.反发热——引申为身体各种热症、炎症
3.脉沉
4.头痛——引申为诸痛症
5.恶寒
6.微发汗——引申为无汗
发热属于元气蓄积的性质,可引申为处在郁闭状态下局部所见的“热”均是元气蓄积,如咽喉,关节,皮肤的红肿热痛,大多数情况下以一元论看待,多见于寒实体的病人,虚寒体病人不常见
痛症于发热同理,属元气蓄积的性质,也多见于寒实体的病人
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有四大主证,即但欲寐、脉沉、恶寒、无汗,两大或然证,即发热、痛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床经常用于感冒发烧,在此我以此为切入点,简单论述一下。
发烧在三阴病有经寒表闭证,脏寒证和相火失位证的区别,但临床往往互见,仅从经寒表闭证而言,夹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发烧大多兼手足厥证。
《伤寒论》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反”字意在说明少阴病兼手足冷为常,而手足温兼脉由紧转微为一元来复,说明病势逆转
同时少阴病四逆汤证的恶寒,添衣加被无济于事,可以有发烧,但少元气蓄积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之恶寒,烤火取暖可以暂缓,可以有元气蓄积证,如无元气蓄积显证则为虚寒体,但是虚寒体表现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的恶寒大多有脏寒的因素,此时要合用四逆汤才不至于多走弯路
同时在有少阴病经寒表闭证时,往往口干不渴,但仅仅是鉴别点
来看几则笔者医案
案1:男48
早上起来浑身无力,觉得困,想睡觉,流鼻涕,头有点热,不太敢吹风,不敢下车,口干但不想喝水,手脚温,无汗,舌淡苔薄黄(以前不敢吃凉的,吃凉的会拉肚子)
处方
/p>
生麻黄7g辽细辛6g炮附子6g炙甘草9g干姜9g党参6g生白术6g菟丝子12g枸杞12g×2冷水煎开改用小火煎三五分钟,关火焖五六分钟。
当晚煮药,喝药后入睡,半夜感觉两胳肢窝出汗,有发热的感觉,第二天愈
处方为
/p>
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四逆汤?菟丝子枸杞
恶寒?但欲寐?无汗?口干不欲饮水?发热(头热和苔薄黄为元气的蓄积),有少阴病经寒表闭证的存在,要用到麻黄附子细辛汤,太阴有问题,解表需要太阴的能量,加入理中汤,有经寒表闭证的存在下手脚反温,说明必定有脏寒相火不位的因素,需要加入四逆汤去破脏寒收纳相火,麻附辛为散精之品,根据病人体质加入菟丝子枸杞等子类药益精,避免愈后疲惫。
案2:男20
在家里突然开始发烧,身子发热,手脚温,头痛,怕冷,想睡觉,口不干不渴,大便平时稀溏,一天多次,发烧后大便未解,小便较频,舌两侧齿痕,苔薄白,浑身无力发沉,脉沉,未测体温
处方:四逆汤
炙甘草18g干姜12g炮附子9g
×2
水煎服,当晚服用两次
后半夜两点浑身发热微汗出,身体变轻,肚子开始疼,两次厕所,解出黏臭难闻的大便,第二天热退,愈。
患者有明显的但欲寐?恶寒?发热?脉沉?痛证,但却不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而是四逆汤证。
此时的发热不是相火失位,手足均热,无畏寒的阴证也非全是相火失位,还有可能是寒在里,元气从外围向里聚,围歼内寒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出现在病之始,但此患者有畏寒,我仍认为此畏寒为脏寒而不是经表之寒,一是无明显受寒史,二是有明显元气积蓄,三是无口干不渴,所以我认为此寒为脏寒,所以放弃了合入麻黄附子细辛汤。
笔者只是根据自己的学习和临床经验粗浅的论述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四逆汤,临床千变万化,只是希望抛砖引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四逆汤的应用远不止此,笔者列举的医案也仅仅是寻常的感冒发烧等小病,但感冒发烧在医疗界纯中医中药诊治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这些病我们最容易接手,因为一是专家们没有机会或者少看这类病,二是没办法全程跟踪,并且有时常常遇到患者信任不足,我只会告诉他们我一定尽力而为,即使最终疗效不令人满意,但请不要因为我这次的治疗而否定中医,我的医术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医,我们能做的就是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临证体会,供同道学习借鉴,提高中医疗效,共同改变中医的处境,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患者是通过我们这些中医人士来认识、理解中医的,我们要真正让患者在患病时首先考虑中医,把中医当做真正的宝贝,让更多人脱离疾病的困境,那样中医复兴还会远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