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营销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麻黄二两(去节)6g
细辛二两6g
附子一枚6g
(炮,去皮,破八片。附子有毒,先久煎一小时至口尝不麻舌)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三味,以水毫升,先煮麻黄减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日三服。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条首提少阴病,意味着有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逆等症状。始得之,言其病初起,证情较轻,但不应有发热,今发热,故云“反”。发热属太阳,脉沉属少阴肾阳不足,故本证为太阳伤寒而兼肾失调的证候。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虚则是少阴,少阴实则是太阳,故本证又可认为是太阳少阴中间证,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
主症:发热,恶寒,无汗,四肢冷凉,苔白,脉沉弱。
副症:头痛,神疲倦怠,面色晦滞。
本证发热、恶寒、无汗与肢冷、脉沉并见,知为太阳与少阴同病。但发热不高,恶寒而喜温。若无头痛,则偏重少阴;若有头痛则偏重太阳。
寒邪外束,阳气内虚。
寒为阴邪,外束肤表,故在表,阴大于阳,优势的阴的寒凝性、静性引起恶寒、无汗,弱势的卫阳被郁不得发散,故发热,而热势不高。由于阳气内虚,故在里,阴大于阳,弱的阳的升温性、动性不足,故肢冷、神疲、面晦而脉沉弱。总的看来,本证属阴阳减弱性失调,是整体反应性证候。
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麻黄之辛温,以增强在表之阳的升散动性,并与辛温之细辛配合,用以降低其阴的寒凝性、静性,达到发汗以解表的目的。
但此种里阳(肾阳)虚证,如专事发表而不助阳,可能出现两个结果:一是弱势的里阳的升散性、动性不足以支持在表之阳的发散性,因而达不到发汗的目的;一是本已虚弱的里阳,可能因过度的发散汗出而更加减弱,甚至造成亡阳的变证。故方中加大辛大热之附子以补阳,增强在里之阳的升温性、动性,使表解而阳气存,邪去而阴阳平。
本文出自郭子光冯显逊编著的《伤寒论汤证新编》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论——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干姜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新加汤
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茯苓四逆汤
伤寒论——五苓散
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栀子豉汤类
伤寒论——栀子厚朴汤
伤寒论——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小建中汤
伤寒论——大柴胡汤
伤寒论——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论——桂枝加桂汤
伤寒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抵挡汤
伤寒论——抵挡丸
伤寒论——大陷胸丸
伤寒论——大陷胸汤
伤寒论——小陷胸汤
伤寒论——文蛤散、五苓散、白散
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十枣汤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伤寒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伤寒论——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伤寒论——黄连汤
伤寒论——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附子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小承气汤
伤寒论——大承气汤
伤寒论——白虎汤
伤寒论——猪苓汤
伤寒论——蜜煎导、猪胆汁
伤寒论——茵陈蒿汤
伤寒论——吴茱萸汤
伤寒论——麻子仁丸
伤寒论——栀子檗皮汤
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