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天尝点儿中药血中之气药川芎 [复制链接]

1#

药王孙思邈真人对川芎名字来源写过一首诗:“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川芎”由此而得名。

体及穹窿可上交,真穹须向蜀中捎。

血同归芍堪滋补,风配羌防莫混淆。

却喜引经偏有用,只愁耗气欲相抛。

头疼单把头来救,谁为庸工一鲜嘲。

这是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和学生尝川芎这味药,抱朴子说:川芎煮水,汤色淡黄,闻起来是一股正宗的中药味,哭哭的、臭臭的,小饮一口,稍有一丝甜味,淡淡的苦,带有清凉感的麻,夹杂着几分特有的臭。

陈小苡说品药茶感:闻之清新醒神,入口略有苦涩感,伴着清药味,咽下顿感胸中暖流散发,品后意味深长。

任之堂儿童夏令营,报名参加的孩子们必须要背会《药性赋》,所以准夏令营群中,妈妈们每天督促自己的孩子们背诵,互相鼓励、解疑答惑,学习氛围很浓烈。大家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种下一颗中医的种子,用中医的哲学思想指导以后的健康及生活。

那么在《药性赋》中对川芎的描述是什么呢?

“原夫川芎祛风湿,补血清头”。单纯的外感风寒湿邪,内伤瘀血阻滞,用一味川芎打粉用,就会有效果。

在《神农本草经》中对川芎的记载是:“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

我们来想一下头为什么会痛,头为诸阳之会,清阳升不上来会头痛,浊阴降不下去也会头痛。古人称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旁开郁结。”

川芎的用法

1.血瘀气滞痛证。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本草汇言》:“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尝为当归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气亦神验也……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

具通达气血功效,故治气滞血瘀之胸胁、腹部诸痛。

若治心脉瘀阻之胸痹心痛,常与丹参、桂枝、檀香等同用;

若治肝郁气滞之胁痛,常配柴胡、白芍、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如肝血瘀阻,积聚痞块、胸胁刺痛,多与桃仁、红花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

若治跌仆损伤,瘀肿疼痛,可配乳香、没药、三七等药用。

川芎善“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能活血调经,可用治多种妇产科的疾病。如治血瘀经闭,痛经,常与赤芍、桃仁等同用,如血府逐瘀汤;

若属寒凝血瘀者,可配桂心、当归等,如温经汤;

若治产后恶露不下,瘀阻腹痛,可配当归、桃仁、炮姜等,如生化汤;

若治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错后,可配益母草、当归等,如益母胜金丹。

2.头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头痛均可随证配伍用之,李东垣云: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厥阴吴茱萸,少阴细辛。

治风寒头痛,头痛忽左忽右,痛无定处,可配羌活、细辛、白芷,如川芎茶调散;

若配菊花、石膏、僵蚕,可治风热头痛,如川芎散;

若治风湿头痛,可配羌活、独活、防风,如羌活胜湿汤;

配当归、白芍,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可治血虚头痛,如加味四物汤;

若治血瘀头痛,可配赤芍、麝香,如通窍活血汤。

本品辛散温通,能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治风湿痹痛,常配独活、秦艽、防风、桂枝等药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生川芎,辛香温散,祛风力强,止痛效速,多用于风邪所致头痛、身痛;

炒川芎,缓其辛香温散之性,使血气通达,补而不滞,用于血虚气弱、胸胁刺痛;

酒川芎,理血活血效高,辛窜祛瘀生新,用于月经不调、瘀血肿痛为佳。

川芎性善散,多服、令人走散真气,能致暴亡,用者须识之。凡病人上盛下虚、虚火炎上、呕吐、咳嗽、自汗、盗汗、咽干口燥、发热作渴烦躁,无瘀之出血证和孕妇慎用。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也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