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麻黄附子细辛汤感冒,心肌炎,两感, [复制链接]

1#
网络推广求职招聘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40.html
11感冒

年夏,余带教于门诊,有锅炉工蒋某求治。自诉午夜上班,高温操作,大汗淋漓,周身湿透。工余小憩,先以冷水冲渍,后卧车间门通风处,但求快意。讵料突感身冷汗收,乃急入车间,继续操作,遂周身不适,困顿不支。自此之后,每逢午夜,即觉畏寒,其寒似从骨髓而出,虽加衣被,亦无济于事,必持续一二小时,始自转温。即令熟睡,亦必于此际冻醒,针药迭进,历时1月,症状未曾消失。余细思之,畏寒起于午夜,且定时而作,得毋与体内阴阳循行有关耶?《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其病初发,适逢午夜,三阴将尽,一阳欲萌,突被水渍,又感寒风,以阴遇阴,阴气更盛,阳为阴伏,欲萌难伸,故畏寒依时而作矣。因疏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取麻黄发散表邪,使一阳畅达;佐以附子、细辛温经入里,更散三阴之寒。嘱服3剂,试观效果。半月后追访,药服1剂,畏寒即减,病者知其有效,继服剂,竟得康复。(《三湘医萃医话》)《经方直解》

论:本案病源明确,解表则愈,又有内寒,加附子细辛也。

1自治感冒——黄煌医案

一夜乱梦,晨起咽喉干痛,白天头昏,鼻子流清涕;晚上回家后一量,体温37.9℃,感冒了,盖了两条被子还不觉得暖。还是老办法,服用麻黃附子细辛汤。生麻黄10g,附子15g,细辛10g。汤液淡,但入嘴舌麻。半夜里,全身发热,心跳加快,微微汗出。凌晨体温即为37.1℃。今天的感冒,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安。

我一年大约有两次左右的感冒。小时候感冒发热,妈妈从不给我打针,只是一粒APC,汗一出,人就爽了。后来我学医了,自己给自己看病,有用板蓝根,有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味的,后来就是用经方,或葛根汤,或麻黄附子细辛汤,比较下来,还是经方来得快,半剂就可发汗退热。我的体质充实,肤色偏黑,皮肤粗糙,不易出汗,每次感冒大多有受凉疲劳的诱因。

回想起来,大前天上午在家写东西,没开空调,自觉四肢冰凉,室外气温骤降,出门不觉打了个寒噤;然后,前天去北京开会,千里一日还,难免起早带晚,也是疲劳伤阳气;然后就觉精神不足,而且面部皮肤如有蜘蛛丝,小便清长,且时有心悸。这便是所谓的阳虚感寒,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很长时间,我总以为感冒是病毒所致,通常选用清热解毒药,后来临床多了才明白,其实中医看感冒不是针对病毒、细菌的,而是看人体在感冒过程中所出现的何种反应状态,然后给以相对应的方药。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下之,有风者散之,有蕴湿者化之…但是,理论上好说,而到临床上就往往寒热难分,虚实难辨,如何是好?古代医家常用方证来规范标识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方式,从而让看病变得容易些,《伤寒论》中的许多方证就是典范。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这些经方表面上似乎是药物的随意组合,而实际上是人体疾病过程中某种特定反应方式在方剂上的投影。桂枝汤是这样,麻黄汤是这样,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这样。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仅3味,针对阳虚感寒的疾病状态,以精神萎靡、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脉沉为特征。这种状态,在许多壮实的男士中间,反而多见。其人多面色黄暗,精神萎靡困倦,舌淡苔水滑,脉沉迟,虽然感冒发热,只要见上述诸症,照常可以使用本方,不必为麻黄附子细辛的辛热发散而恐惧。日本岛根县疑难病研究所的龟井勉主任在日本《医学论坛报》上报告称,老年人耐药菌感染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改善发热等症状,此经验,也值得借鉴。01-01-08《黄煌经方医话》

论:看此段之论,黄煌老师对感冒的理解,也不够标准:后来临床多了才明白,是看人体在感冒过程中所出现的何种反应状态。此语只能说是中医的辨证论治系统,而不是中医感冒的病理,而中医感冒的病理,就是太阳伤寒,皮毛窍闭。然后才是伤外寒的轻重程度,与人体本气的虚实之偏,寒轻重与本虚实,发生的各种病机的变化,此即是出现的何种反应状态。

在太阳篇,有风寒之偏,也就是营阴与卫阳之偏,所以有病中风与伤寒。太阳失解,阳盛入阳明,阴盛入三阴。也就是六经的三阳与三阴之偏(还是阴阳之偏)。

13感冒并心肌炎——翁维良医案

张某某,女,38岁。年8月日初诊:患者于年月因外感发烧,体温达38℃,1周以后有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医院诊治,发现心动过缓,服用阿托品心率可达50次/分,平时波动在36-45次/分。阿托品试验,静脉注射阿托品mg,心率最高上至56次/分。近1个月来病情加重,头晕欲倒,胸闷心慌,乏力畏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迟结代。率31次/分,心律不齐。心电图示:心率30次/分,窦性心律与结性心律交替或并行心律,偶发室性、房性及结性期前收缩。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心脾肾阳虚,治疗用益气温阳之剂。以补中益气汤合麻附细辛汤加减:党参5g,黄芪5g,升麻10g,柴胡6g,白术10g,鸡血藤1g,陈皮1g,干姜10g,川附片1g,麻黄10g,细辛3g,甘草6g。上方服用5剂后心率较前增加,晨起床前可达40-50次/分,早餐后最高达70次/分。上方加减服用个月,心率一般维持在40-60次分,结性心率减少。病人带药出院,门诊继续观察治疗。

按:本例心率缓慢达30次/分,心律不齐,头晕欲倒,舌质淡,脉结代,属心脾肾阳虚。治疗以党参、黄芪益气;升麻、柴胡提升清阳,鼓动血脉;麻黄、附子、细辛、干姜温阳通脉,提高心率;陈皮、白术健脾;鸡血藤养血活血;此方加减服用个月病情明显好转。摘自:翁维良,于英奇,杂病证治,人民卫生出版社,:88-89《经方治验呼吸病》

论:沉迟结代,沉为在里,太阴虚寒不升,迟为在脏,少阴之寒,结代者,五脏失藏,脏气之衰也。这个你心率,应是心衰了,用四逆汤合方麻细辛汤。胸闷头晕者,即是外感,也是气厥不降,人畏冷而脉沉迟结代者,阴寒脏厥也。本案体温高热者,即是经阳伤寒,也是经阳失归。也像厥阴病,先发高热者,后必发厥,厥热相平则病愈,本案脉沉迟,为何没见手足逆冷?

14感冒亡阳——裘沛然医案

钱某,男,30岁。年9月6日初诊。3日来发热恶寒,下利清稀,继则神情昏惫似寐,四肢清冷,脉重按不至,血压4.0/0kPa,少阴病已见亡阳之象。《伤寒论》有“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之文,因遵经旨灸足少阴经原穴太溪,艾柱直接灸五壮,灸后10分钟而脉出,血压升至/80mmHg。神气已振,下利亦减,唯发热又起,乃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甘草。麻黄6g细辛9g熟附块9g炙甘草9g水煎服。服1剂而热退,诸证均除。

原按:患者开始得病即有发热恶寒、下利清稀、四肢逆冷之症,本是太阳、少阴二经表里俱病之证。由于下利清稀,又进一步导致正气暴虚,元阳衰竭,脉气不能接续,出现两脉重按不至。血压下降的虚脱危证。根据急则救里之法和少阴病脉不至可灸之旨,故急灸其足少阴肾经之原穴太溪,以通阳复脉。宋代医家许叔微曾有“跌阳胃脉定生死,太溪肾脉为根蒂”之说,因此急用大艾炫灸五壮于太溪穴,灸后仅10分钟果收脉出、利减之显效,由此证明后世有谓“六经非经络”之说的非是。患者灸后发热又起,是少阴阳气渐回、寒邪外出太阳之表现,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内服,以振奋阳气,外达寒邪。灸药并施,取效更捷。摘自:王庆其.裘沛然辨治少阴病的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7(3):35-38.《经方治验呼吸病》

论:少阴三十六,少阴病,吐利,手足不厥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师解:灸少阴七壮,以助阳气,其脉必至,以其阳已回也,七为阳数,故灸七壮。

但黄师没解,灸少阴哪个穴。是本案所说的太溪吗?太溪是足少阴动脉,这个地方我有一个疑问,能不能灸?

裘沛然老中医,河北名老中医,善用细辛,著有《细辛与临床》一书,里面的医案,尤其是阴寒医杂,细辛的用量都很大,想研究细辛的,可以参考本书。

15重感冒——吴佩衡医案

张某,年四十二岁,住云南省昆明市武庙下南联升巷底。肾气素亏,于年9月日返家途中,时值阴雨,感冒风寒而病。初起即身热恶寒,头疼体痛,沉迷嗜卧(即少阴病但欲寐之病情也),兼见渴喜热饮不多,脉沉细而兼紧象。舌苔白滑,质夹青紫,由于肾气素亏,坎阳内弱,无力卫外固表以抵抗客邪,以致寒风乘虚直入少阴,阻塞真阳运行之机,而成是状。以仲景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扶正除邪治之。

黑附片36克,麻黄10克(先煮数沸,去沫),北细辛6克,桂枝尖13克。

3日,服上方一剂即汗,身热已退,唯觉头晕咳嗽、神怯。表邪虽解,肺寒尚未肃清,阳气尚虚,以四逆合二陈加细辛、五味子,扶阳温寒主之。

黑附片50克,干姜6克,甘草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3克,茯苓13克,北细辛4克,五味子克。一剂尽,咳嗽立止,食量增加,精神恢复,病遂痊愈。《吴佩衡医案》

论:肾气素亏,感冒风寒而病,此就是少阴病,脏病连经典型医案,也是最直观的病理现解,患者,也是医生的老师,把自已体质告诉医生,又把发病原因告诉医生,医生知道内外之因,再加病机病证,自然就知道就脏病连经。

少阴病总纲,少阴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本案沉迷嗜卧,脉沉细而兼紧象,此即少阴提纲症。

16感冒发热——胡利斌医案

梁某,女,87岁。年10月10日。主诉:发热7天。脉证:患者诉近半年体质不佳,稍有不慎即患感冒。7天前因感寒后出现恶寒发热,最高体温37.50,喷嚏,流清涕,微咳,整日倦卧嗜睡。家属曾灌服感冒清热颗粒、感康等,效差遂来诊。刻诊:患者精神差,恶寒,发热(37.39),倦卧思睡,纳差,手足微冷,舌淡嫩,苔薄白,脉沉弱。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

麻黄6g、制附子6g、细辛3g、炙甘草6g.3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次服。

二诊:年10月14日。脉证:患者精神转佳,无恶寒发热,食纳增,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无力。方证: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黄芪0g、炒白术10g、防风10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次服。

1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精神好,无不适,未再“感冒”。《门氏中医经方传承实录》

17太少两感

蒋某之妻,6岁,住天台宁海东路蒋家。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属少阴伤寒。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生麻黄3克,淡附片3克,北细辛.1克,水煎。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予屡治如前之脉症,非用此方不能寥,故赘述之。(《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经方研习》

论:舌苔黑润,水盛而火负之象。正符合沉细而紧,水盛阴寒之脉。发热而厚衣被,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麻黄发表寒,解皮肤经阳之郁热,附子温内寒,解少阴冰冻之寒也。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