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秦药rdquo的现代研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家挂号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陕西省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地区,位于黄河中游和长江的支流汉江、嘉陵江上游,东经°29′~°15′,北纬31°42′~39°35′,总面积为2.1×km2,因在“陕州”(现为河南省陕县)以西,故称陕西,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秦”。陕西地形地貌的基本特点是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向南可以依次划分为3个大的地貌区:北部是由深厚黄土层覆盖的陕北高原,海拔~m,土地面积约为全省总面积的45%;中部是由河流冲积和黄沙沉积形成的关中平原,海拔~m,土地面积约为全省总面积的19%;南部是陕南山区,海拔~m,土地面积约为全省总面积的19%[1]。陕西南北狭长,整体属大陆季风性气候,由于南北延伸达km以上,所跨纬度多,从南至北纵跨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3个气候带,从而引起境内南北间气候差异显著,长城沿线以北的陕北地区为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陕北其余地区和关中平原为暖温带半干旱或半湿润气候,陕南盆地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山地大部为暖温带湿润气候[2]。陕西温度的分布基本上是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8~17℃[3]。陕西省年降水量变化大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从北部向南部递增,呈南多北少特征,大致上为纬向分布。陕北、关中、陕南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依次为、、mm[4]。

陕西生态条件多样,药用生物资源丰富,秦巴山区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根据全国第3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陕西省原有中药资源共计种,其中,植物药种,原植物隶属于科属种(含种下等级);动物药种,原动物隶属12科属种(含种下等级);矿物药40种;其他类药47种,种类排名在全国前5位[5]。可知,三秦大地孕育着丰富的中药资源,广泛分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区。

“秦药”是陕西境内最好的道地药材称谓,为古秦国,现陕西及其周边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所蕴含的地理位置主要为陕西省区域,包括以“秦”字开头的秦皮、秦艽,年陕西省中药协会选定的陕西省“十大秦药”[子州黄芪、宝鸡柴胡、洋县元胡、商洛丹参、汉中附子、略阳杜仲、宁陕天麻、宁陕猪苓、澄城黄芩、佛坪山茱萸、略阳黄精(并列第10名)],远志、款冬花、绞股蓝等陕西产量较大的品种,以及“太白七药”(陕西太白山区域以“七药”命名的特色中草药)等。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秦药”的现代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已成为陕西省医药卫生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就“秦药”的种质资源、人工栽培、基地建设、品种选育、化学成分、质量控制研究等进行全面综述,同时对“秦药”的发展进行展望。

1种质资源研究

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药用生物优质、高产和抗逆新品种的物质基础;是提高中药材综合生产能力,维系国家医疗健康安全的重要保证;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以“秦药”为首的陕西道地药材和特色中草药,通过文献整理与分析、种质收集、种质资源圃构建、优良种质筛选、分子生药学、中药资源学等方法和手段,开展了大量的种质资源相关研究工作。雷国莲等[6]对陕西道地药材资源种类与分布进行了论述,包括秦艽、猪苓、远志等54科种药材。曹晓燕[7]围绕生物学性状、种子显微鉴别、AFLP分子标记、有效成分分析、HPLC指纹图谱及镇痛抗炎活性对大叶秦艽、粗茎秦艽、麻花秦艽、达乌里秦艽、黄管秦艽和管花秦艽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为秦艽种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张兰涛[8]对不同产地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种质资源的种子特性、生物学性状、RAPD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黄芪甲苷含量等进行了分析,筛选出6个在发芽率、产量、成分含量、遗传多样性等方面有优良特性的黄芪种质,其中一份来自陕西省旬邑县。赵艮贵等[9]基于RAPD和AFLP技术对9份柴胡栽培种质资源的遗传关系进行了研究,为优良柴胡栽培品种鉴别和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张智强[10]采用SSR分子标记对19个居群份延胡索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陕西城固延胡索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彭亮[11]基于形态学性状、ISSR和SRAP分子标记对陕西省不同形态丹参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为丹参优良种质的筛选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借鉴。白成科等[12]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黄芩的核心种质资源。李佳等[13]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主产区远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远志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高于栽培远志,野生种质中陕西合阳居群多态性最高,栽培种质中河北安国居群多态性最高。

2人工栽培及基地建设

陕西省规模化种植中药材70余种,其中人工栽培的大宗品种有27种,总种植面积超过4×km2。陕南秦巴山区作为陕西省中药材种植的主要生产基地,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为杜仲、天麻、附子、金银花、党参、黄连、厚朴、黄柏、山茱萸、桔梗、玄参、云木香、白芍、白芷、延胡索等;关中平原地区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为黄芪、地黄、山药、菊花、栝楼、牡丹、水飞蓟等;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为款冬、枸杞、黄芪、酸枣、大黄等。“秦药”中,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黄连、玄参、黄精7个品种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实现规范化种植6×km2。商洛丹参、汉中附子、平利绞股蓝、子州黄芪、镇坪黄连、太白贝母、周至山茱萸、略阳天麻、略阳杜仲、延安酸枣、白河木瓜、留坝白果、耀州黄芩、略阳猪苓、宁强华细辛等15个中药材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14]。目前,陕西省中药材年产销量近4×t,产值超过50亿元,天麻、丹参、杜仲、山茱萸、绞股蓝、酸枣仁、秦艽、柴胡、黄芩、黄芪、麻黄、甘草等品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质上都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其中柴胡、元胡、天麻、秦艽、杜仲、猪苓等药材的市场占有率在50%~80%以上,而山茱萸、黄芩、酸枣仁等在30%以上[15]。

3新品种选育

借鉴现代农业技术,积极开展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通过选优去劣,不断淘汰不利的遗传基因型,使群体内基因型不断纯合,实现经济性状整齐、遗传基因稳定、内质均一、商品性提高,受到市场欢迎。优良的种子、种苗是中药材质量优质稳定的基础,中药材良种的选育、繁育、使用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的“源头工程”,已成为行业共识。近10年来,陕西省在中药材良种选育工作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手段包括单株选育、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和航天诱变等,先后选育了绞股蓝新品种“平利1号”“平利2号”“福音”和“秦珑”;丹参新品种“天丹一号”“天丹二号”;山茱萸新品种“秦玉”“秦丰”“山茱萸大红枣1号”和“山茱萸石磙枣1号”;卷丹新品种“秦岭卷丹”;牡丹新品种“秦玉”;药蜀葵新品种“秦葵1号”;白及新品种“秦白1号”;黄花白及新品种“秦黄1号”;杜仲新品种“紫叶杜仲”;金银花新品种“金花3号”等。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增强了陕西省中药资源的丰产性、抗逆性和抗病性,极大提升了陕西省中药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也为更多的“秦药”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4化学成分研究

化学成分作为药材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开展“秦药”相关化学成分的研究,对探索“秦药”的作用机制,保障其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秦药”因其种类丰富而具有多种化学类型,包括黄酮类、酚类、萜类、环烯醚萜苷类、皂苷类、生物碱类、木脂素类、多糖类、挥发油类、香豆素类等。本文对秦皮、秦艽、“十大秦药”以及“太白七药”等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总结(表1)。

5质量控制研究

由于中药材多来源,且受产地、栽培条件、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等的影响,使中药材质量很不稳定,加之伪劣品混杂,使得药材质量良莠不齐。“秦药”中来源于2个基原的药材有远志、柴胡、黄芪等,3个基原的药材有黄精等,4个基原的药材有秦艽、秦皮等,给质量评价和标准制定带来许多难题。目前,《中国药典》年版对中药质量控制的原则是控制其中一种或几种有效成分的量,以此作为该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结合已发表的文献不难发现大量有关中药质量研究存在的问题[46-47]。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市场对“秦药”的需求不断增加,了解“秦药”的质量控制研究现状,建立符合中医药理论的“秦药”质量标准,构建专属性强、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对于确保“秦药”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对“秦药”的质量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期为其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5.1定性鉴别

随着中药材需求量的增加,建立药材专属性强的定性鉴别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目前,研究较多的除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外,还有薄层鉴别、分子标记,以及基于UV、IR、HPLC、UPLC、GC-MS、HPLC/UPLC-MS、UPLC-MS、核磁共振技术的指纹图谱等,以保证“秦药”的真实性。刘丽梅等[48]建立了秦皮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发现4种秦皮所含有的共有成分和各品种所含主要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石张燕等[49]采用HPLC指纹图谱和RAPD分子标记对陕西省不同产地秦艽的质量差异和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表明陕西省不同产区秦艽药材质量存在差异;周文平等[50]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药典所收载秦艽的4种基原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和小秦艽及其近缘种黄管秦艽、管花秦艽进行分子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可以将6种秦艽明确区分开来;芮雯等[51]采用UPLC/Q-TOF-MS建立了黄芪药材的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模式识别方法可以区分不同产地的黄芪药材;王砚等[52]对柴胡属植物进行HPLC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指出北柴胡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可作为优质柴胡资源;孟舒等[53]通过HPLC指纹图谱将正品延胡索及其伪品夏天无进行鉴别;张晓灿等[54]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聚类分析和PCA有效鉴别了丹参和易混品紫丹参;曹玲丽等[55]通过建立生附子薄层色谱指纹图谱,证明薄层色谱法可用于生附子生产实际中的质量初步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姜阳明等[56]通过NMR检测与多变量数据建模相结合分析了杜仲提取物的全指纹图谱,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用于鉴定不同产地的杜仲药材;季晓晖等[57]研究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将天麻及其5种伪品黄精、红薯、马铃薯、芋头、菊芋进行区分,正品天麻和伪品的红外图谱差异明显;陈晓梅等[58]对我国12个省区35个猪苓样品进行了HPLC指纹图谱研究,表明陕西产猪苓的质量较为稳定;王晓国等[59]研究表明,叶绿体trnL-F序列可以准确鉴别黄芩及其伪品;王学斌等[60]采用GC-MS研究陕西、山西和河南的山茱萸挥发油,发现3者间存在差异;周晔等[61]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可将黄精及其常见掺伪品玉竹、小玉竹、长梗黄精、热河黄精进行鉴别;薛英等[62]采用UPLC/Q-TOF-MS与NMR代谢组学技术评价不同生长年限远志药材质量,结果显示生长年限对远志药材质量会产生较大影响,为商品远志药材的现有生长年限提供了一定依据;张丽增等[63]基于GC-MS技术对款冬花蕾与花梗进行了差异性分析,表明二者质量差异较大,初加工时应除去花梗;牛俊峰等[64]对4省市5个地区绞股蓝进行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分析,5个地区绞股蓝药材中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王树春等[65]获得了朱砂七、凤尾七、蝎子七等10种“太白七药”的X射线衍射Fourier指纹图谱,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太白七药的鉴定。

5.2定量测定

5.2.1单一或少数几个指标性成分《中国药典》年版和陕西省药材标准收载的“秦药”品种均以单一或多个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控制药材质量[66]。如秦皮中含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的总量不得低于1.0%;秦艽中含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的总量不得低于2.5%;黄芪中含黄芪甲苷不得低于0.%,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不得低于0.%;柴胡含柴胡皂苷a和柴胡皂苷d的总量不得低于0.30%;丹参中含丹参酮IIA、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总量不得低于0.25%,丹酚酸B的量不得低于3.0%;附子中含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总量不得低于0.%,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和乌头碱的总量不得低于0.%;杜仲中含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不得低于0.10%;天麻中含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量不得低于0.25%;猪苓中含麦角甾醇不得低于0.%;黄芩中含黄芩苷不得低于9.0%;山茱萸中含莫诺苷和马钱苷的总量不得低于1.2%;黄精中含黄精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算不得低于7.0%;远志中含细叶远志皂苷不得低于2.0%,远志酮III不得低于0.10%,3,6′-二芥子酰基蔗糖不得低于0.30%;款冬中含款冬酮不得低于0.%。

5.2.2多指标测定或一测多评中药发挥药效是多个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以某一种或少数几种成分作为质量控制的方法难以全面评价其质量,因此可采用多指标测定或一测多评法即把药材中某一特定组分作为内标,通过采用HPLC测定该组分的含量,并利用HPLC外标法同步测定其他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来评价药材的质量。冯伟红等[67]以秦皮甲素为参照物,建立了其与秦皮乙素、秦皮苷和秦皮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并验证了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可用于秦皮的质量控制;蔡海霞等[68]通过一测多评法测定了黄芪中4种异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和毛蕊异黄酮)的含量;黄帅等[69]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了柴胡药材中柴胡皂苷a、c、d的含量,为柴胡多指标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了依据;蓝天凤等[70]建立了同时测定丹参中丹参酮IIA与丹参酮I、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的一测多评法,适应性和可行性在丹参药材中得到了验证;孙玲等[71]建立了附子5种水溶性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方法,与外标法相比测定结果无显著差异;刘蕊等[72]通过斜率校正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了不同产地杜仲中京尼平苷酸、绿原酸、京尼平苷和松脂素二葡萄糖苷的含量,结果表明一测多评法与外标法得出的结果相关性较好;王信等[73]基于一测多评法测定了天麻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6种天麻素类成分的含量,可为天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郭玲玲等[74]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了陕西产不同生长年限野生和栽培黄芩中野黄芩苷、黄芩苷、野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芹菜素、白杨素和千层纸素A9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且该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专属性好;陈随清等[75]采用多指标成分分析测定了山茱萸中熊果酸、马钱苷、鞣质、多糖、总有机酸的含量,并确定了山茱萸的最佳采收期;刘彦东等[76]建立了可同时测定黄精中腺苷、人参皂苷Rb1、β-谷甾醇、香草酸和甘草素含量的HPLC方法,并表明4年生黄精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张晓玲等[77]通过一测多评法测定了远志中6种糖酯类成分的含量,与外标法实测值结果一致;何兵等[78]建立的一测多评法可同时测定款冬花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芦丁、金丝桃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及款冬酮的含量,在款冬花生品与蜜炙品中进行验证后,结果与外标法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可用于款冬花多指标成分质量评价。

6“秦药”研究的展望

中医药在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作用备受重视,年2月22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确定了未来15年中医药发展战略部署,涉及加强中医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相关内容,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及促进中医药工业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中药材流通体系。陕西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和种植大省,在中医药发展任务和措施方面进行了系统规划,陕西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年)明确提出,未来5年全面提升陕西“秦药”品牌影响力,实现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陕西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2年)》提出,利用陕西中医药优势,搭建文化交流新平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领域的务实交流合作,拓展中医药产业;建设陕南中草药基地,促进产业链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并借助资金帮扶、“红利”政策等有利条件,通过以“秦药”资源治产兴业、功能区集聚和产业链延伸等有效方式,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继而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高度融合。因此,“秦药”资源优势及行业政策红利已经为“秦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条件。

《陕西省医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年中药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年均增长17%。由此可见,发展“秦药”产业和创造“秦药”名牌是以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农业为基础、中药商业为枢纽、中药知识经济产业为动力的朝阳产业,应加大对“秦药”产业的投入,大力支持“秦药”的发展,充分发挥和挖掘“秦药”的精华,突出特色。研究是发展的基础,“秦药”的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以第4次中药资源普查为契机,进一步梳理陕西省的中药资源品种数量和蕴藏量;(2)积极开展“秦药”的优良品种选育,建立起符合药品特性的品种选育技术方法和区域基地;(3)深入研究“秦药”的药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为其综合利用、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开发提供基础;(4)以国家中药标准化行动为导向,进行“秦药”标准化建设,形成从种子种苗到中药饮片或中成药的全过程质量可控技术体系。打造“秦药”品牌,就是要通过统筹整个陕西省中药产业链,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导下,实施“秦药”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同时,可开发独具特色的“秦药”食用新型饮片、药膳、中药化妆品等,吸引相关中药生产加工企业的投资与合作,实现关联产业的互动发展,将“秦药”产业真正建设成为陕西省医药事业服务的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略)

来源:胡本祥,彭亮,杨冰月,张岗,颜永刚,李依民,白吉庆,唐于平,唐志书.“秦药”的现代研究概况[J].中草药,,49(2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