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谈关于中药配方中小包装应用的思考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50911/4694665.html

在当今一医院,如大的省、医院,为了配方的快捷、方便、减轻工作量……多采用小包装配方。

所谓小包装,即部分饮片公司,或专业厂商,将中药饮片预先包装成3g、6g,或5g、15g等的小剂型包装,改变传统的散装饮片的成袋包装。调剂时,取消了用戥秤取药配方的方法,代之以直接取小包装的药进行调剂配方,这样一来,医生开药时的每味药的药量,必须配合其小包装的剂量,否则就得改量或拆装。

例如,医生将一味中药量开成10g,那就得改成9g,因为小包装的是3g/包,9g为3g×3(包),这样看似方便,其实给医生增加了麻烦。

有一次,笔者处方“陈皮”,笔者一般常用陈皮5g,配以甘草5g,以调和诸药与脾胃,而中药房回话说:要开15g,因为小包装只有15g1包的。笔者回应:不行!必须是5g,药量大了不行,药房要改变小包装,拆封分5g,所余部分由患者或药房来承担。

所以,笔者认为实行小包装配方弊大于利,值得思考。

中药小包装调剂(配方)是中医药行业中的改革,也是一件新鲜事物,但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做到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使新一代的中药调剂师能了解、继承前辈药师们的经验,否则偏离实际、一刀切的做法将会适得其反。

每味中药的用药剂量应灵活

一味药的用量多少绝对不是千篇一律的,有童叟、男女之别,有新病、旧疾之异,有外感、内伤之分等,所以用药之量应该因人、因病而异。

例如熟地,若肾阳虚,胃纳强,可用至30-60g;若脾胃弱,用至15-20g,也得配砂仁3-6g。如果小包装只有3g或5g的那就不能精确配方了,药方剂量不精确,就会影响疗效。若要硬着头皮去配方,就得要医生改成小包装剂量,这样削足适履的做法是不适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的。

医生的用药经验不容忽视

笔者在许多古医籍中看到,如名医医案中记载的疾病证治,同一病症的不同用药,除药味不同外,主要是剂量的变化,虽有时是1g之差,但起的变化却很大。

如经常碰到的老年性便秘一证,临床常用番泻叶(后下)来治疗,有的老年人1g就起作用,有的要3g甚至5g才会泻下,若不注意这1g或2g的增减,那如何对症下药?倘若你按着小包装一律用3g,有的可能泻得很厉害,使病情加重,有的可能无动于衷,不泻反而引起腹胀。

又如刘寄奴这味药,1-3g泡茶代饮有很好的清暑开胃功效,若医生没有用药经验,常开10g,或应小包装开9g,泡茶饮服则苦不堪言,这就是不同剂量,即使小量变化,也会出现大的变化和不良反应。

认识“汉方之秘在于剂量”

中医在亚洲尤其东南亚国家是广为流传的传统医学,在世界传统医学中名列前茅,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涵精深,在人类的文明、繁衍、健康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国外如日本,他们也研究应用中医药,称我国的中医药为汉方,他们在很早前曾扬言:“中医药方面,三十年要超过中国……”其实,这无非是吹牛而已,三十年、五十年也过去了,他们对汉方的应用和研究还是原地踏步。但他们认识到“汉方之秘在于剂量”,认为用药时剂量多少非常重要,这是中医之秘,不可忽视它。

用药剂量,确实很重要,这个认识是完全正确的。在我国其实也很重视,古有“细辛不过钱(即3.g),过钱手掌打一千”之谚,说明细辛用量一般不能超过1钱(中医药剂量的旧制),超过3.g则为药物超量。可是今天从事中医药的人员对此却漠视了,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中药调剂必须服务于医生

任何一个医疗单位,其定位应该是一切为了患者,为患者服务。在为患者服务中医生是第一线的,然后才是服务于医生的各个部门和人员,如中西药房、各类医技科室、后勤部门(也包括行政管理)、医务、宣传、法律顾问、市场运作等。

所以中药配方部的定位应该很明确——为医生所开的处方(包括药味、药量、炮制、医嘱等)调剂配方,但目前情况令人失望,该炙的、该炒的、该酒制的等等,一律免了,否则无药或干脆退方。

实行小包装后连医生用药剂量也得听他们的,你开10g,要你改9g或12g才配方,至于11g、13g更不好使,出现本末倒置现象,这也是一个严重问题,是医院服务的方向问题,必须及时改正。

药品安全卫生的隐患不能避免

过去的开放式散装饮片,一看、一闻,或手一摸、口一尝,就能知道药品的真假伪劣,或霉变、虫蛀的情况,实现小包装后,过去的经验检测全免了。因为全是包封好的小包装塑料袋,不可能拆开来检测,这样使得一些投机奸商、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这些现象时有发生,这样药品的安全卫生受到严重威胁。

就是包装用的塑料袋的质量,有时也成为威胁药品安全卫生的隐患。过去大袋或专用器具装的饮片,时间长了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期翻晒,随时随地检查药品质量。而实行小包装后,谁还会一小袋一小去检查,只有患者拆封后才会发现药品是好是坏。

小包装的实施带来环保问题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问题,是患者反映给笔者的真实情况。他们说:一剂药中有几十个小包装袋,如党参30g,如用3g装的一味药就有10小袋,如5g装的即为6袋,一张处方十几味药,可想而知有多少塑料袋丢弃,这些小包装的塑料袋其降解时间、是否能降解,都是问题和未知数。

所以,小包装也给环保带来了问题。这个问题不知环保部门知道否?现在对于食品塑料制品也有明确规定,有的可用,有的不能用,有的有毒,有的无毒,而用于治病的药物包装更显得重要,也不知有关部门作了检测没有?如果有毒的小包装混入其中,这不仅是环保的问题,更是威胁生命安全的大问题了。

“一刀切”全部应用小包装,弊大于利

其实,小包装不是现代发明的,也不是提高配方的好方法,在古代就有备用的小包装,如从古代延用至今的“六一散”,包括它的类方:益元散、碧玉散、鸡苏散等都有10g(古时约3钱)一袋的小包装,在夏天是常用的热门药。用了这样小包装提高了工作效率,空时包装好,忙时可随时取用,这种小包装是配合传统戥秤配方的方式应用的,它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当今完全采用小包装配方实属不当,严重影响了配方质量和疗效。有人认为,小包装称量准确,过去的戥秤配方称量不准确。其实不然,正确与否关键在调剂员,即人的问题,一是对工作的态度,二是配方的技巧。

为了调配正确,每次配方需调整好定盘戥,以确定戥子的平衡度,做到“校正衡器,齐眉对戥,递减分戥,准确称量,按质处理,照方配药,该捣则捣,该包则包,顺序排放,井然有序,横方横放,竖方竖放,一药一堆,以利校对”。做到这些,不但配方正确而且效率提高,疗效也能得到保证,减少差错,医患满意。

另外,在当今推出小包装配方,有许多还没有规范化,没有检测标准,良莠不齐,这方面一定要完善。如饮片小包装的保质期,有的药可密封包装,有的密封后几天内就会霉变,包装袋的检测,哪些无毒可用,哪些有毒不能用,有的中药质重又硬而带刺,小包装后在运输过程中往往破裂……这些问题都得思考。以提高调剂配方的效率,做到快捷而无误,做到医患满意,提高医疗质量。

必须在继承做好传统中药配方的基础上,适量应用小包装,千万不能一刀切,而一律使用小包装配方。同时,小包装也要拆量使用,如一味药的剂量是10g或11g的,必须满足配方的需要,擅自改方或要求医生改方,都是不能允许的。

专家结语

在中药配方上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在19世纪80年代,有人用过电脑配方,在键盘输入某药,上面就送给某药,但剂量变化难解决,后不了了之;有人用人工配合电脑,能提高效率,但每个人一台电脑成本太高又繁复……所以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提高工作效率,以人为本,科学管理,使新一代的中药调剂师能了解、继承前辈药师们的经验。

在中药的手工技艺方面,有许多可以继承发扬的东西,如切片技术,附子、槟榔切片,切得薄如纸,并能飞上天……今天有几个年轻中药调剂师能做到?如果中药一律用小包装配方,那中药调剂工作根本无技术含金量,只要能发药就行了。

中药小包装调剂(配方)是中医药行业改革的内容,也是一件新鲜事物,今天提出的一些思考,是以临床实践为依据,目的是使小包装调剂(配方)更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医疗质量,使医患满意。

安卓客户端

苹果客户端

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模拟试题现已上线,长按识别上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