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胡希恕辨证施治概论第节 [复制链接]

1#

辨证施治概论

(北京医院 胡希恕)


  按语:这篇文章曾作为学医院院内学术交流,集中反映了胡希恕先生研究《伤寒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成就,曾部分刊载于年底4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冯世纶老师多次提到胡老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非常严谨,发表观点异常慎重,几近严苛,除反复讲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外,系统成文发表的东西仅此一篇。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先生的学术思想弥足珍贵!

第三节·论治则

此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的施治准则,今略述于下:

太阳病,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

少阴病,虽与太阳病同属表证,亦宜汗解,但发汗须酌加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虎汤。若胸中实,则宜吐,不宜下,吐剂如瓜蒂散。阳明病不宜汗。

太阴病,虚寒在里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严禁。

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只宜和解,汗、下、吐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皆少阳病的解热合剂。

厥阴病,虽与少阳病同属半表半里,法宜和解而禁汗、下、吐的攻伐,但和宜温性强壮药,如当归四逆汤、乌梅丸等均属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宜温热以驱其寒,如干姜、附子、乌头等配剂属之。热者寒之者,谓热证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栀子、黄芩、石膏等配剂属之。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强壮药以补益其不足,汗、下、吐均当禁用。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下、吐等法彻底以攻除其病,强壮补益等药大非所宜,例如理中汤、建中汤等皆补虚剂;麻黄汤、承气汤等皆攻实剂也。

按表、里、阴、阳之治已括于六经,故于八纲只出寒、热、虚、实四则。

第四节·论方证

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于此基础上,亦确可制定施治的准则,有如上述,不过若说临证的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汗,但发汗的方剂为数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可用之有效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因为中医辨证,不只要辨六经八纲而已,而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通过它们,以辨方药的适应证,太阳病当然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方药,如更具体地讲,即于太阳病的一般特征外,还要细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来选用全面适应的发汗药,这才可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即如太阳病,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则宜与桂枝汤;若无汗出、身体疼痛、脉紧而喘者,则宜与麻黄汤;若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则宜与葛根汤;若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与大青龙汤。以上诸方,虽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反尔有害。

方药的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某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的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详见分论各章,于此从略。

~(未完待续……)

/p>

1.《胡希恕辩证施治概论》是胡希恕先生自20世纪50~80年代反复修改、反复推敲的论文。翻阅先生一本本、一篇篇笔记,可看到本篇反复修改最多,可知其倾一生心血,欲入其学术之门,本篇不可不读。

2.《胡希恕医学全集》的相关著作中,本文大多收录于前,以《病位类方解》《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书中,最为详尽,请自行参阅。

版权声明/p>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药。文章、图片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如果

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别忘了,戳一下“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