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君的元旦小故事~
前几天元旦,各大商场搞活动,本来准备在家里摊起的白芷君,被闺蜜拉出来陪她各种上街扫货。
(好吧,白芷君承认我其实也想逛街买买买滴~)
正当白芷君跟闺蜜杀到各大商场扫货途中,一家卖滋补营养品的店吸引了我大条的闺蜜。
马上就要过年了,闺蜜想买点滋补品给自己的爸妈。
孝顺啊,白芷君深刻的反省了下自己,看看人家做的多到位。
然而接下来,闺蜜还想给自己5岁大的娃娃也买上几盒滋补品。
白芷君见状立刻制止了闺蜜这种行为,此番举动引起了我和闺蜜关于小儿该不该吃滋补品的激烈讨论,最后甚至上升为小儿怎么吃中药的问题上来了。
“为啥子娃娃不能吃滋补品嘛,小孩体质那么弱。”
“小孩能吃是能吃,但不能滥吃,像你这样想起来就想当然吃一吃,当然要不得。”
“都是纯中药的东西,又不是西药。”
“就是因为都是纯中药的东西,才要多加注意的呀,不止小孩吃滋补品要注意,小孩有了具体疾病要用中药治疗的时候更要注意。”
“我是真的不懂这些,那你讲讲噻~”
这个世界上最爽的事情,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刚好知道我爱你。
而是你急需知道一些专业领域事情向我发问时,我刚好就知道。
俗称,
我的专业知识刚好长在你的疑问点上
我们回到正题,来看看,小儿服用中药或者说一些中药滋补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婴幼儿及儿童的生理特点,也就是小儿体质是什么样子的。
“稚阴稚阳”学说
我们可以用“稚阴稚阳”来形容小儿体质:
“稚阴稚阳”之说来源于清朝吴瑭的《温病条辨·解儿难》,“稚”就是“幼小”的意思,“阴”是指机体有形的物质,如精血、津液、脑髓、肌肤、血脉等。而“阳”是指人体及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所以“稚阴稚阳”总体而言就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无论是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都未发育完善,也就是尚处于“未成形”的状态。“稚阴稚阳”学说也为小儿容易发病这一病理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了解了小儿的体质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小儿服用中药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处方选择、药量及疗程
小儿用药时,不能盲目地、单纯地说哪些哪些中药不能用,而是应该根据小朋友患病时的生理特点,辩证地来使用药物,注意的点应聚焦在3个方面:
中药处方选择
01
宜用药性平和的品种
小儿的脏器娇嫩,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等药性猛烈的药物,如附子、细辛、乌头、大黄、芒硝等要慎用。比如说同样是便干,成人我们就可以使用大黄这种苦寒中药来泻下,但对于小儿来说,即便要用,也要十分注意配伍和剂量,最好选择一些不那么厚重的药,要选择一些性润的中药,如蜂蜜,让小朋友稚嫩的小肠子润泽起来,便便要让他慢慢的滑出来,而不是迅猛的泻下来。
02
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的生长发育,全靠后天脾胃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物质,即“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弱,脾主运化食物,故小儿消化能力差,如不注意保护脾胃,可能还会导致其他脏腑疾病。比如小儿“食积咳嗽”这种病症,就是因为娃娃吃的太多,脾气不足运化不了,脾又为肺之母,母病及子,脾出了问题波及到肺,引发小儿咳嗽。因此小儿处方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药,或者抓一把粳米入药,以起到养胃护脾的作用,也是不错的选择。
03
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滋补之品意在补益身体,健康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长期补益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小儿保健品,往往打着“提高智力”、“增长身高”等旗号,很多都在夸大实际效果,有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怀和希望,认为中药保健品反正都无副作用,吃总比不吃好,盲目进补,反而害了孩子,比如含有鹿茸、天花粉、蜂王浆等成分的滋补品,长期无节制的食用可导致儿童发育异常和肥胖,甚至出现性早熟等难以逆转的病变,所以补益之法切不可滥用,即便是体质虚弱的小朋友,也必须慎用补剂。
药量
婴幼儿和儿童因为个体小,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的解毒功能和耐受力均不如成年人,因此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否则既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发生中毒。小儿用药应轻巧灵活,应根据小儿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及时调整用药量。为方便计算,用药量可参照如下比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成人量的1/3,幼儿用成人量的1/2,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2/3或接近成人用量,但若病情急重则不受此限制。
疗程
婴幼儿和儿童病情往往转变迅速,虚实寒热的变化较成人为快,同一种病,不能按照成人的情况来定下疗程。一般来说,成人疗程是7天左右,小儿一般为3天左右,并且还要根据病程及时进行调整,既要审慎,又要果断,切忌拖延,以免发生其他变证。
总之,在小儿用药方面,我们应该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原则,注意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时时根据患儿的体质特点、病情轻重及脏腑功能的不同,及时调整处方及药量和用药时间上的选择。
以上,就是白芷君今天要告诉大家的。
参考文献:
鲁艳芳,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
声明:文章为原创,版权归医虫T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