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适合“冬病夏治”吗?
随着天气愈发炎热,暑气渐盛,三伏天也即将来临,又到“冬病夏治”好时节。临近初伏,门诊上来咨询“冬病夏治”的患者逐日增多,借此天时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几年夏季流行的“冬病夏治”。谈一谈何为“冬病夏治”,它究竟适合哪类人群?又包含哪些具体措施?但最重要的是通过本期科普让您了解您是否真的适合这种养生方法
何谓“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指每年小暑与处暑之间,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伏”,有多重含义:一者,天气太热,最宜伏而不动;二者,是指“伏邪”,尤其是寒湿之邪深伏体内,当在此时透发而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冬病夏治”的思想。
“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的思想,即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阳气最旺之时,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虚寒性疾病,在夏季采取以扶阳散寒为大法的治疗措施,趁阳气生发之时,顺势而为,将体内的阴寒伏邪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它也是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具体体现。而多年门诊也证实了“冬病夏治”的确切疗效。
今年(年)
冬病夏治的具体时间
初伏:年7月11日~年7月20日
中伏:年7月21日~年8月09日
末伏:年8月10日~年8月19日
您的体质真的适合“冬病夏治”吗?
一般来说,冬季容易发生和加重的疾病多属于虚寒性疾病,而这类患者体内往往有伏藏日久的寒邪。简而言之,“冬病夏治”适用于寒性体质的人群。那么如何来判断自己是否是寒性体质呢?请往下看:
////
寒性体质的特点有哪些?
寒性体质的人即便没有器质性疾病,也通常会有如下表现:①平素喜热饮,甚至夏天亦不例外;②大汗后常感身凉,甚至畏寒感;③夏季手足仍冷,甚至全身畏寒怕风,入冬易生冻疮;④夏季仍面色苍白,不见红润;⑤平素大便稀溏,受凉或食冷后加重。⑥平时畏寒少汗,夏天活动后亦很少出汗。以上都是典型的寒性体质表现。
当然若想选择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医院找中医师辨别体质,不建议自作主张随意使用。因为寒、热体质的辨别往往不想象中那么容易。正所谓“辨病容易,辨证难;辨证容易,辨阴阳难”,寒、热之性也有真假之分,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临床上也是有的,一般人难以区分清楚。
这种错辨体质后使用“冬病夏治”法的案例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赵老是我的一位“忠粉”,更是中医的“铁粉”,我们和谐而愉快的医患关系维持了有10多年。他身患胆管癌、高血压、慢阻肺、前列腺炎等多种慢性病,当时确诊癌症时赵老已年逾古稀,西医建议他手术,他拒绝手术治疗,遂来我处寻求中医治疗,他很信赖我,因为他的慢性咳喘是我用中药治愈的。赵老体质偏热,辨证属肺肾阴虚,胆腑郁热,瘀血阻络证,症情较复杂,所以用的是复方大法进行干预,令人欣慰的是,后来不但右上腹部不适感消失,复查上腹部CT后西医主诊医生也不建议他手术了,让他继续服中药,就这样已经有6年了,期间有一次他欣喜地告诉我,西医权威告知他目前就是慢性胆囊炎而已,后来他一直间断服药至今,整体状态非常不错(跑题了!跑题了!一说到中医的疗效我就常常会“滔滔不绝”可今天科普的重点是“冬病夏治”咱们言归正传)因为在我这里就诊多年,我对赵老的体质还是非常了解的。尤记得3年前的一个夏日,他走进我的诊室,但面色明显比平时红,追问之下才知道他刚刚在养生馆贴了“冬病夏治三伏贴”,但想想不太放心就来告知我一声,我二话不说,直接让研究生将他身上贴的三伏贴悉数取下,并再三嘱咐切不可再去“养生”!(大家知道赵老犯了“养生”中的什么错误吗?)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赵老体质偏热,证型亦属热证,与前面提及的冬病夏治的适应证“寒证”正好相反,所以他不适合“三伏贴”,用此疗法无异于“火上浇油”!这下大家明白了吧!
“冬病夏治”适合治疗哪些疾病?
“冬病夏治”适合冬季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鼻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风湿病关节痛、冠心病、慢性头痛等疾病;因寒而致的痛经、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妇科疾病以及痰饮内阻的肥胖病也可以配合使用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
(1)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四诊合参、辨证处方的口服汤剂、散剂、颗粒剂等;
(2)食疗:如饮用生姜红枣茶、嚼服生姜(民间一直流行的“冬吃萝卜、夏吃姜”的俗语);红参茶;参鸡汤;板栗羊肉汤;大家都喜好的小龙虾也可以来做个蒜蓉龙虾(对龙虾过敏者慎服);等等。
(3)根据个人情况适度运动,通过出汗祛寒除湿。
(4)三伏贴、三伏灸、刮痧、拔火罐、熏蒸、泡脚等外治方法。
“三伏贴”因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等原因备受推崇,但绝不能滥用!
“三伏贴”是根据经络理论敷贴在身体不同经络循行部位起扶阳散寒的治疗作用,因疗效显著、操作方便而备受推崇。但也绝对不能滥用,人云亦云、一入伏就跟风去做敷贴。因为“三伏贴”多用白芥子、白芷、肉桂、细辛、干姜等温热辛散的药物制成,主要是起祛寒除湿作用的,补阳气不是它的重点,过用此类药物还易耗伤人体气阴,所以体质虚弱者不宜单独选用,可配合口服汤剂、散剂,祛邪和扶正法并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下面给大家分享一则虽证属虚寒,却错用了“三伏贴”的案例
记得那是一位60岁左右的女性患者,胃癌术后见倦怠乏力、畏寒怕风等症来我处寻求中药调治。来诊时正值酷暑,据患者叙述术后即在某养生馆用“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但症情未见好转,反而出现了夜不能寐、时有烦热等症状。我遂告知她暂停三伏贴治疗,并叮嘱她服用中药后待乏力感基本消失,睡眠转调,若仍感怕冷,这时可继续用三伏贴。大家想,这是为何?原因就是这位患者术后伤及正气,虽证属虚寒,但过用发散之“三伏贴”导致虚阳外越,阳不入阴,故见失眠难安。如此一来,正是犯了“虚虚之诫”。之后数年,我一直用口服中药为主,配合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治疗方案,此患者症情稳定,再未出现过之前的情况。
summer
以上是对“冬病夏治”的介绍,希望大家不要再盲目跟风,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调治方法。在没有把握、无法辨证清楚的情况下,建医院寻求中医师的帮助!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何晓瑾,汤芝荃
编辑|刘迎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